摘录
人们以为这样的交流基本上是通过对话进行的,但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三的沟通是非语言交流。换言之,即便我们努力自控,不把情绪表露出来,我们的肢体语言也会不断释放出某种讯息。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人类拥有在不交谈的情况下读取对方状态的能力。 身为作家,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与生俱来的技能——观察力,并将其转化成文字表达出来。 要巧妙表现人物的心情,就要配合台词,充分运用“非语言情感信息”。非语言情感信息可分为“外部信号(肢体语言等动作)”“精神反应(思维)”和“内部感觉(本能、生理反应)”这三项要素。 所谓“外部信号”,指的是人类在体验情感时产生的身体反应。情绪越强烈,身体的反应就越剧烈,动作幅度也越不受我们的意识控制。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们会用特定的方式表现自己。我们可以将各个人物的特点和五花八门的“外部信号”结合起来,这样就能通过肢体语言和举止,不受限制地表现人物的情感了。 “精神反应”是反映思维运转的窗口,与情感体验完全一致。思维不一定总是合乎逻辑的,它还会以极快的速度从一个话题跳向另一个话题。将思维用作表现情感的手法,能让读者准确把握这个人物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从思维角度描写周围的人物、场所和事件对人物视点产生的影响,能使故事变得更丰满,这也是作者明确表达观点的绝佳方式。 “内部感觉”是非语言情感信息中最强有力的反应,但我们在使用它时必须多加注意。这种生理反应(呼吸、心跳、头晕、肾上腺素飙升等)是明显且不受控制的,是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导火索。这是身体产生的本能反应,每个人都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正因为如此,读者才能在本质层面理解此类描写,真正与人物产生共鸣。 引自 序言 例子对比: 一、不好的例子。 帕克斯顿先生的眼中写满了悲伤。他告诉乔安:“对不起,乔安。我们公司已经不需要你这个职位了。” 听到这话,乔安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愤怒。 【这段话写起来简单,读起来就不那么愉快了。读者都很聪明,能自己找出答案。他们并不希望看到作者直白地陈述人物的情感。 直接陈述情感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拉大了读者和笔下人物之间的距离。在大多数情况下,此举绝不明智。】 二、好的例子。 乔安像一支崭新的铅笔似的挺起后背,只坐在椅子的边缘,目不转睛地盯着帕克斯顿先生。她在他手下工作了整整十六年——即便自己身体不舒服,即便孩子生了病,她也会坐上弥漫着汗臭味的公交车,来往于办公室和家之间。可是此时此刻,他甚至不敢看乔安的眼睛。他一会儿摆弄摆弄她办公桌上的文件,一会儿挪一挪自己桌上的时髦摆件。他显然不想说出那个坏消息,但乔安没有就此作罢。 她手中的塑料钱包发出了响声,于是她松开了紧握的拳头。钱包里还插着孩子们的照片,捏皱了就不好了。 帕克斯顿先生清了清嗓子。乔安都不记得那是第几回了。 “乔安……呃,本森女士……你在我们公司的职位,恐怕已经——” 乔安猛地站起身来。被她撞到的椅子滑过地面,砸在墙上,发出一声巨响。与此同时,她冲出了办公室。 情感的写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情感要与对话、心理活动和肢体语言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更显著的效果。 例子: 我的脉搏在一百六上下徘徊。嗯,我肯定是听错了。我是被睡眠不足导致的异常亢奋的扭曲幻想骗到了。 “真……”我清了清嗓子,接着问道,“真的吗?” “直到最后关头,竞争都还很激烈,但最终取胜的是你。恭喜你,威廉!” 皮椅接住了两腿一软的我,发出一声惨叫。 毕业生代表。我竟然战胜了一个月都见不到人影,几乎睡在图书馆的内森?物理学勉强拿了个B-的我,竟然战胜了内森? “但我赢了……”我喃喃道。 教授起身要与我握手,我却扑上去一把抱住了他,还把他举了起来。事后回想起来,我大概会难为情到想死,但此时此刻,我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 “我赢了!知道我有多厉害了吧,内森·舒斯特曼!” “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行的。” 教授好不容易才挤出一句话来。 引自 情感的写法 避免常见失误 充分运用场景设定。 厨房里的人物在发火时可能把放在柜子上的酒杯摔在地上。可这个人要是在办公室,就得稍微克制一下心中的怒气了。于是他就有可能猛地拉上办公室的门,或是气得全身发僵,或是用力敲击键盘。 在套路上动刀子 为了将感情传达给读者,作者理应尽可能使用新鲜的创意。 以“颤抖”为例。 它是一种生理反应,常被用于表现恐惧与不快。但直接用“后背发凉”“毛骨悚然”来描述,就显得老套了,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当然,感觉本身是对的,可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说法。“颤抖顺着腿肚子涌上来”不是很好吗?把颤抖比喻成顺着植物的藤蔓往上爬的切叶蚁也行。如果不用“颤抖”这个词就更好了,比如“皮肤仿佛都绷紧了”,“头发仿佛都竖起来了”。总而言之,请大家大胆挑战全新的表现手法吧!我们有的是办法在套路上稍微动个刀子,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措辞。 引自 《如何描写情感》的使用方法
12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