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精神的漫长历程
本章主要讨论的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书,现象学是研究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方式的学问,所以,所谓“精神现象学”说的也就是精神如何呈现给我们。具体来说,这本书追踪了意识的不同形式,即从内部考察每一种形式,并且表明较为有限的意识形式是如何必然发展成更完善的形式的。
在哲学史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世界有人的心灵作为主观世界,以及外在事物作为客观世界的二重划分,人的心灵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能形成诸多认识,当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认识是否可靠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研究我们的认识能力,或者说认识工具。黑格尔反对这种观点,首先,这种观点预设了主客观世界的区分却不加考察,这是不合理的,其次,当我们在对认识工具做考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进行认识了,想要超脱认识去对认识工具做考察时不可能的。最后,黑格尔似乎还认为认识工具会对被认识对象产生干扰,因此,如果存在客观实在的话,认识使得我们认识到的就不会是这个客观实在的本来模样,他还认为,我们也不可能通过分析工具可能对认识造成的干扰,在去掉这些干扰的基础上得到实在。
哲学史上还有一种怀疑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不可认识的,黑格尔不赞成怀疑主义,他有如下批评,首先,如果要把怀疑的态度贯彻到底,那么我们也可以怀疑“世界上的实物不可认识”这一命题,其次,怀疑主义也预设了世界具有主客二分,并在此基础上预设我们不能认识,而这种预设是不合法的。
由于反对先考察认识工具,再分析认识这种主张,黑格尔宣称,我们应当从意识内部去考察意识;由于反对不加分析的主客二分,黑格尔不预设物自体一样的超脱我们的事物的本质,而从现象角度去考察问题。
《精神现象学》讲述的是意识通过教化达到科学水平的详细过程,具体来说,当每一种意识发现自己不完善时,会以某种方式去克服自己的不完善,意识因此达到更高水平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更高形态的意识又会继续上升。接下来,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上升过程。
黑格尔认为最原始的意识形态是感性确定性,“感性确定性”直接地呈现外部事物给我们的东西,它不用任何具有普遍意义的词语去描述它,例如,如果外部刺激让我意识到一个西红柿,感性确定性所感知到的就是这个西红柿本来的样子,它不知道这个事物可以用“西红柿”概念去描述,因为“西红柿”是一个适用于不仅仅只有感性确定性面前的这个东西的普遍概念。甚至我们可以说,感性确定性连“这个”也不知道,因为“这个”也是一个普遍概念。
黑格尔认为,虽然感性确定性把握了事物在感官刺激下告诉我的东西,但它并不能算是知识,因为知识需要用语言去传达,但是感性确定性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它没办法去描述它看到的东西,因为任何描述都需要用普遍的词汇。(这里或许有一个例外,专名就不是普遍的词汇,假如说我给面前那个西红柿其名为“张小仑”,那么我就可以用语言去描述它,黑格尔或许认为,这种命名只是一种贴标签,如果我们无法用普遍词汇去解释西红柿“张小仑”具有什么特性,那么这个命名什么也没有表达)
在这里,黑格尔还要面对神秘主义者的反驳,神秘主义会说,凭什么能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东西才能算是知识呢?我们面对上帝的那种神秘体验,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它确实最真实的。对此,黑格尔用了“意谓”和“意见”的双关语做论证(实际上我没懂为什么这是个双关语,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说这是在用双关语做论证),他认为,神秘主义者所宣称的那种东西只不过是个人的主观意见,如果一个东西不可公之于众,那么它就不是知识。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感性确定性的不完满之处——它不是知识,感性确定性也就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高层次的意识——知觉。
很显然,感性确定性之所以有不足,是因为它只是被动地呈现外部的刺激,它无法用普遍的概念范畴去把握外部刺激。在知性这个阶段,意识学会了用普遍概念范畴去把握事物。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除了用普遍概念去把握现有的事物,我们还需要用普遍概念去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所谓的规律,形成一些人造的概念,例如——重力、电场等等,而这就是“知觉”的产物,但是“知觉”也是不完满的,因为知觉把重力、力这些意识本身的创造物当做的异于他的实际存在,但在黑格尔看来(在一个精神得到教化,走过了精神完善发展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些东西其实知识我们为了解释感觉经验材料而生成的拓展物,它们是我们为了帮助自己把握实在构造的东西,它们并不是实在。(确实很多科学家倾向于把它当做实在)
接下来要谈一谈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并不是简单的反思性的意思,它的形成需要有外部对象的存在,因为人只有在和自己不同的事物相处的时候才能意识到自身,形成自我意识。黑格尔还认为,当人们意识到异己的东西的存在时,就会有想要占有这种异己的东西,把它变成自身的欲望,但是,自我意识又不能完全占有异己对象,因为它本身要在这种对立关系中才能存在。唯一的解决方案是,自我意识把其他的自我意识当做异己对象。总之,黑格尔说的是,自我意识不仅需要异己的对象物,还需要其他的自我意识与自己对照。至于为什么自我意识也需要其他的自我意识,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说,要意识到自己作为自我意识是什么样子的,就需要其他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通过观察其他的自我意识,来间接地了解自己,第二种解释认为,自我意识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形成,而社会中除了我的自我意识以外还有别人的自我意识。
正是因为有了两个自我意识的对立,黑格尔便导出了我们都熟知的——主奴辩证法。黑格尔认为,在自我意识的对立中,每个自我意识都希望寻求对方的承认以确立自身,谓词他们会进行殊死的斗争,在斗争之后,胜利的一方成为主人,失败的一方成为奴隶。但是,由于主人把奴隶看做是为自己提供物质享受的工具,奴隶不是人,主人其实也没有得到他想要的承认,而奴隶,虽然在斗争中失败,但他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劳动不断把自己的意识外化,他不在主人那里获得承认,但在劳动中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奴隶的处境,奴隶在物质生存上艰苦,他们只能在心灵中得到慰藉,这就是斯多葛主义的主张。我们或许会觉得,我们会因为遭受暴力对待而感到悲伤,但斯多葛主义告诉我们,使得我们感到悲伤的,是“我应该为遭到暴力对待而悲伤”这个信念,抛弃这个信念我们就能摆脱悲伤。
很显然,斯多葛主义并不能让人长久的满足,它许诺可以在心灵的层面得到自由,这种想法很快遭到怀疑主义的质疑,怀疑主义认为,无论在身体还是在心灵上,得到自由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之后,人形成了所谓“苦恼意识”,苦恼意识希望和上帝相似,得到救赎,但是又意识到自己的物质欲望是不可摆脱的,因而陷入苦恼。
《精神现象学》的目标是绝对知识,绝对知识是怎么达到的呢?黑格尔说,当精神意识到实在就是它自己的构造物,而不是异于它的东西时,绝对知识就达到了。此时,认识实在就像认识自己一样容易,精神和实在融为一体。那么,为什么说实在就是精神的构造物呢?
首先,在感性确定性阶段,我们还没有知识,而如果我们要产生知识,我们的意识能力就必须对感觉经验材料予以加工,随后,意识又构造出为了解释经验材料的概念,并在这个概念指导下改造自然世界,随后又开始塑造人类社会。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篇读书笔记是有选择性的,辛格介绍的某些对我来说不重要的东西,我并没有放入其中,这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1. geist的翻译问题——mind还是spirit?
2. 《精神现象学》和《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
3. 《精神现象学》的目标是绝对只是,历史的目标是自由意识,这中间有什么关联?
补充:内容来自知乎博主分形格致
【精神现象学】:德国黑格尔关于人的意识从低级阶段提升到绝对知识的学说。分为: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五个阶段。意识以外界事物为对象,经过: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等形式;自我意识以自我为对象,分为:主奴关系、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苦恼主义等形式;理性指意识与实在(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经过观察理性与实践理性的认识形式。以上三个阶段均为个体意识,到达精神阶段则达到普遍意识,表现为对家庭、国家、社会的认识。绝对精神则达到了无限的、无所不包的内容,它包含宗教、艺术与哲学,前两者以形象表示,后者以概念表示。以概念表示的哲学即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意识】:康德称其统觉为意识或自我意识,指其在进行认识、形成现象界中的统一作用,是知性的最高统一能力,它用先验的形式统一经验材料而产生认识。黑格尔对意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泛指人类一切精神现象;狭义是指个人意识,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两个方面。
【自我意识】:是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在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意识形态。它已经扬弃了对象化的意识,达到意识的根据,以意识自身为对象,是对于意识自身的认识。
【主奴关系】: 是精神发展的第三阶段。喻指主体客体的关系。认为主客体的关系如主奴关系。
【斯多亚主义】:是精神发展的第三阶段中,对自由的最初态度,不求对外部物质条件的满足,而以思想上的自由代替实际的满足。
【怀疑主义】:是精神发展的第三阶段中,对只满足思想上的自由的失望后对自由的态度,以否认一切存在来达到自我满足。
【苦恼意识】:是精神发展的第三阶段中,在怀疑一切的存在,但仍然遇到客体的对立之后,自我意识陷入于苦恼。
【精神】:是精神发展的第四阶段,是在理性之后,绝对精神之前的意识形态。精神异化为客观的伦理、教养、道德等普遍的社会意识。分为:真实精神;自我异化了的精神;对其自身具有确定性的精神等三个阶段。
【绝对精神】:是精神发展的第五阶段,是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之后的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苏纽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有目的的历史
本章节主要阐述的事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的思想,黑格尔的历史观和现代科学的历史观不同,...
-
第三章:自由与共同体
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描摹了世界历史如何是自由的发展,但是,如果要清晰地问自由到底是...
-
第四章:精神的漫长历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