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人格與社會發展過程
322 以上論述內容亦可應用於整體教育活動中的另一個獨特處:家庭。佛洛伊德已經指出,兒童早期的經歷對於性格結構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此說法為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解釋尚未接觸到社會生活的兒童(至少在我們的文化中),他們的性格也是受到社會的影響?答案是,父母(除了某些個人化差異以外)對子女運用了他們所身處社會的教育模式,此外,父母的人格也代表了他們所處社會或階級的社會性格。因此,父母只要單純展現自己的性格,就能將所謂的心理氛圍或社會精神傳遞給子女,父母自身就是該種精神的代表者。因此,家庭可以被視為整體社會的心理代理者。 在說明社會性格取決於既有社會的生活方式之後,我希望提醒讀者第一章已談過的「動態適應」的問題。雖然社會中的社經結構的確形塑著個人的性格,但個人性格並非具備毫無限制的可塑性。人們不僅有許多生理需求亟需滿足,也擁有某些心理性特質需要滿足,當這些需求受到阻礙,將會產生某些反應。 上述心理特質是什麼?其中最重要的似乎是個人對「成長」的欲求,人類在歷史演進中培出發展與實現自身潛能的欲求,例如創造性與批判性思考能力、獲得多樣性的情威與威官體驗等。每一項潛能都具有自己的推動力,一旦在演進過程中獲得發展,就會希望能順利展現。外在世界可以壓抑或阻礙這些欲求,但壓抑行為會導致新的反應,尤其可能導致毀滅衝動與共生性的需求。這種普遍存在的成長欲求(此類心理欲求的重要性完全等同於生理欲求) 是所有成長的最重要前提。同樣的,這份對自由的渴望也會受到壓抑,可能從個人意識中消失;但即便如此,該份渴求卻從未停止作為一種潛能而持續存在著,並且會藉由針對該壓抑行為而展現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厭惡感,以標示著它自身存在的事實。 引自 附錄——人格與社會發展過程
39人阅读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三節 機械化的順從
218 所以,我們無法只憑著一個人的陳述是否符合邏輯,來判斷我們所面對的是否為合理化說詞,...
-
附錄——人格與社會發展過程
318 現在我們必須要問,什麼個性特質有助於個人,以及有助於社會。前者的答案並不難,如果個...
-
附錄——人格與社會發展過程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