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随人
卷一 窣利地区总述
文字语言,即随称矣。字源简略,本二十余言,转而相生,其流浸广。粗有书记,竖读其文,递相传授,师资无替。
卷二 三国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
……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斯皆边裔殊俗,不达中国正音,或方言未融,而传译有谬。又推如来入胎、初生、出家、成佛、涅槃日月,皆有参差,语在后记。
……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遇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广。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气韵清亮,为人轨则。邻境异国,习谬成训,竞趋浇俗,莫守淳风。
至于记言书事,各有司存。史诰总称,谓尼罗蔽荼,(唐言青藏。)善恶具举,灾祥备著。
教育
而开蒙诱进,先导十二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王力《汉语史稿》(1957:12):“所谓‘诠目疏别’就是语法。”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33898902/
文字大同印度,言语异于诸国。
言辞鄙亵
外道乃提顿纲网,抑扬辞义,诵其所执,待彼异论。护法菩萨纳其言而笑曰:“吾得胜矣!将覆逆而诵耶?为乱辞而诵耶?”外道怃然而谓曰:“子无自高也。能领语尽,此则为胜,顺受其文,后释其义。”护法乃随其声调,述其文义,辞理不谬,气韵无差。
言辞风调,异中印度。
至于文字,同中印度,语言风调,颇有异焉。
言辞雅亮
文字、语言异于诸国,无学艺,多工技,凡诸造作,邻境所重。
好学艺,多伎术,聪而不明,日诵数万言。文字言辞,异于诸国。
文字同睹货逻国,语言别异。
文字、语言少同伎佉沙国。
而其文字,取则印度,虽有删讹,颇存体势。语言辞调,异于诸国。
文字同瞿萨旦那国,言语有异。
文字宪章,聿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崇尚佛法。
夫印度之为国也,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书称天书,语为天语,文辞婉密,音韵循环,或一言贯多义,或一义综多言,声有抑扬,调裁清浊。
————————
恇怯、沥泣、冥漠、坚峻、营福、蕰火、厘黮、螺旋
灯炬、
唐言
押头匾㔸
————————
《字宝》(疏于《敦煌经部文献合集》):
[凡人之运手动足,皆有名目。言常在口,字难德(得)知。是以兆人之用,每妨下笔,修撰著述,费于寻检,虽以谈吐,常致疑之。又俗猥剌之字,不在经典史籍之内,间(闻)于万人理论之言,字多僻远,口则言之,皆不之识。至于士大夫及转学之客,贪记书传典籍之言,詊心岂暇繁杂]之字。▧▧(每欲)[自书,或]被人问,皆称不识。何有耻之下辈,而惭颜于寡知,则有无学之子,劣智之徒,或云俗字不晓,斯言谬甚。今天下士庶同流,庸贤共处,语论相接,十之七八,皆以协俗,既俗字而不识,则言话之讹𧦭矣。在上者固不肯录而示之,小学者又贪轻易而慠之,致使暧昧,贤愚蒙细无辩。余今讨穷《字统》,援引众书,《翰菀》《玉篇》,数家《切韵》,纂成较量,缉成一卷。虽未尽天下之物名,亦粗济含毫之滞思。号曰《字宝》,有若碎金。然零取救要之时,则无大段,而副笔济用之力,实敌其金,谓之『碎金』。开卷有益,读之易识。取音之字,注引假借。余思济众为大,2416;(罔)以饰洁为美,将持疑从来者也,成之一轴,常为一卷,俯仰瞻瞩,实有所益,省费寻检也。今分为四声,傍通列之如右。
清钮琇《觚剩·语字之异》:“粤中语少正音,书多俗字。”
王力《汉语史稿·上》(1957:※):“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又:“文字只是一种假定的符号系统,文字不等于语言。文字的改革并不意味着语言的改革。”
————————
文字的构造、文字的使用可以反映语音的变化。——赵彤《汉语音韵学概论》(2015)
————————
董同龢《古籍训解和古语字义的研究》([1950]1965):
文字不过是语言的不完全的记录,古书文句的解释应该以古语研究为基础,只在方块字里面乱码而不能了解他们是代表语言的,自然难得好的结果。我们在认古字方面一直没有能建立一个系统,没有使我们的方法可以得而言,没有使我们的知识成为准确性较大的知识,是不是因为我们关于古语一般的知识一向还不够?又从最根本的方法说起,是不是因为我们对于语言本质以及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一向缺乏认识呢?……我们从各方面认识没有打过折扣的真的语言,我们才能知道语言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再比较各种活语言和他们的文字(写出来的语言),我们才体会得到:虽是所谓拼音文字也是把语言打了一个大折扣的;我们的汉字更不必说了。
————————
《 T2131 翻譯名義集 - 卷/篇章 1 | CBETA 線上閱讀 》:
夫翻譯者,謂翻梵天之語,轉成漢地之言。音雖似別,義則大同。《宋僧傳》云:「如翻錦繡,背面俱華,但左右不同耳。」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其所無。故以此方之經,而顯彼土之法。《周禮》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今通西言而云譯者,蓋漢世多事北方,而譯官兼善西語。故摩騰始至而譯《四十二章》,因稱譯也。言名義者,能詮曰名,所以為義。能詮之名,胡梵音別,自漢至隋皆指西域以為胡國;唐有彥琮法師,獨分胡梵,葱嶺已西並屬梵種,鐵門之左皆曰胡鄉。言梵音者,劫初廓然,光音天神降為人祖,宣流梵音。故《西域記》云:「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寓物合成,隨事轉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廣。因地隨人微有改變,語其大較未異本源,而中印度特為詳正,辭調和雅與天音同,氣韻清亮為[8]人軌則。」 —— 第405页 附录一:东汉译经目录
《盐铁论·论功》:“匈奴之俗,略于文而敏于事。” ——转引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九“夷狄”。
《文选》王融“鞮译”。
————————
《颜氏家训·教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
《 出三藏记集 (豆瓣) 》卷一:“昔造书之主凡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楼,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 wakumon15_13_li xuetao.pdf
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西语、胡音 | 一义多名、一名多义,或离或合或但或兼 今家开拓用义方法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43455717/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三八:“谓诸菩萨求内明时,为正修行法随法行,为广开示利悟于他。若诸菩萨求因明时,为欲如实了知外道所造因论是恶言说;为欲降伏他诸异论;为欲于此真实圣教,未净信者令其净信,已净信者倍令增广。若诸菩萨求声明时,为令信乐典语众生,于菩萨身深生敬信。为欲悟入诂训言音文句差别,于一义中种种品类殊音随说。若诸菩萨求医明时,为息众生种种疾病,为欲饶益一切大众。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业智处,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发众生甚希奇想,为以巧智平等分布,饶益摄受无量众生。菩萨求此一切五明,为令无上正等菩提大智资粮速得圆满。非不于此一切明处次第修学,能得无障一切智智。” ——————重点:诂训、言音、文句
————————
《宋史·邓肃传》:“外夷(外夷一作外国)之巧在文书简,简故速。中国之患在文书繁,繁故迟。”《辽史·百官志》:“朝廷之上,事简职专,此辽之所以兴也。”然则戎狄(一作外国)之能胜中国者,惟其“简易”而已,若舍其所长而效人之短,吾见其立弊也。——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九“夷狄”。转引自《17-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家》p254.↑↓
鲁之裕《满汉字音论》(收于《清经世文编》卷五六礼政三):
国朝之制,以进士与词林选者,年四十五岁以前,必使习国书,而四十五岁以后者免焉。良以其舌本因年而鴂,不能强之圆捷也。子虽不与其习,而尝耳目乎其间。徐乃悟夫中外文字声音之不同,无他,左与右之别也,偏与正之分也,音与字之异也,而且有横与直之判也,目与耳之殊也,声与音之歧也。何也?满书之文左旋,而其行则条而向右;汉书之文右旋,而其行则条而向左。汉之书,正而错之以成形者也;满之书,偏而缠之以为体者也。汉以一字主一音,满以一字贯数音。汉书自上而下,相联以属辞,而满之外,若喇嘛,若回回,若西番等国,则左旋横绕,以层盘叠缀而为始终焉。其相为授受也,满以耳,汉以目。耳贵聪,非聪无续也;目贵明,非明易讹也。故汉书以详胜,详乃该之而靡遗;满书以简胜,如谱曲者然,虽有书,特以标其略焉耳。故汉书之读别在声,就声而借之,有转注假借之术,以通其所穷;满书之读别在音,即音而传之,愈屈曲,愈圆转,而愈不可以穷。盖声有尽而音无方,故无字之音恒多也。然汉学者之辨于字,必晰其点画,至于音,则彼此互异,弗较也;满学者之辨于音,务研其清浊,至于字,则体势小差,弗计也。故汉有不可胜记之字,满有不可胜诵之音;汉字以变化神其奇,满音以圆捷灵其妙。是以切韵之学,汉之不识其起例者甚多,而满则自然而合之无池,源流近而舌音习焉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蒙古语”
清王筠《毛诗双声叠韵说》“字之伸缩”“梵音”
古埃及的语言实验 (douban.com) : 中国古代对婴儿学习语言的观察
截图来自《管锥编增订》1982:70作吾国言——来自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
《吕氏春秋·知化》:“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一作道)属,习俗同,言语通。’”——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晋能联吴抗楚??
《世说新语》中的诸多语言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8740655/
试论隋唐以前对西域来华佛教僧侣的汉语教学 wakumon15_13_li xuetao.pdf = https://www2.kansai-u.ac.jp/shkky/wakumon/no-15/wakumon15_13_li%20xuetao.pdf || 中国人看梵语 卷一 梵书制文、半字满字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39437291/
——————————
严复《天演论》自序引约翰·穆勒语“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比较语言学
《高僧传》羯语。
第63页 外篇广译第五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77095984/
梅鼎祚《释文纪·释汉译经音义同异记》:
夫神理无声,因言辞以写意;言辞无迹,缘文字以图音。故字为言蹄,言为理筌,音义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应用,弥纶宇宙,虽迹系翰墨,而理契乎神。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楼,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梵及佉楼,居于天竺,黄史苍颉,在于中夏。梵佉取法于净天,苍颉因华于鸟迹。文画诚异,传理则同矣。仰寻先觉所说,有六十四书,鹿轮转眼,笔制区分,龙鬼八部,字体殊式。惟梵及佉楼,为世胜文。故天竺诸国,谓之天书。西方写经,虽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国,往往有异。譬诸中土,犹篆籕之变体乎。案苍颉古文,治世代变,古移为籕,籕迁至篆,篆改成隶,其转易多矣。至于傍生八体,则有仙龙云芝;二十四书,则有楷草针殳,名实虽繁,为用葢尠。然原本定义,则体备于六文;适时为敏,则莫要于隶法。东西之书源,亦可得而略究也。至于梵音为语,单复无恒,或一字以摄众理,或数言而成一义。寻《大涅槃经》列字五十,总释众义十有四音,名为字本。观其发语裁音,宛转相资,或舌根脣末,以长短为异。且梵字一音,不得成语,必余言足句,然后义成。译人传意,岂不艰哉!又梵书制文,有半字、满字。所以名半字者,义未具足,故字体半偏,犹汉文月字亏其傍也。所以名满字者,理既究竟,故字体圆满,犹汉文日字盈其形也。故半字恶义,以譬烦恼;满字害义,以譬常住;又半字为体,如汉文言字;满字为体,如汉文诸字。以者配言,方成诸字。诸字两合,即满之例也;言字单立,即半之类也。半字虽单,为字根本,缘有半字,得成满字。譬凡夫始于无明,得成常住,故因字制义,以譬涅槃。梵文义奥,皆此类也。是以宣领梵文,寄在明译。译者,释也。交释两国,言谬则理乖矣。自前汉之末,经法始通,译音胥讹,未能明练,故浮屠桑门,遗谬汉史。音字犹然,况于义乎?案中夏彝典,诵诗执礼,师资相授,犹有讹乱。诗云:有兔斯首。斯当作鲜,齐语音讹,遂变诗文,此桑门之例也。礼记云:孔子蚤作。蚤当作早,而字同蚤虱,此古字同文,即浮屠之例也。中国旧经,而有斯、蚤之异,华戎远译,何怪于屠桑哉?若夫度字传义,则置言由笔,所以新旧众经,大同小异。天竺语称维摩诘,旧译解云无垢称,关中译云净名。净即无垢,名即是称,此言殊而义均也。旧经称众祐,新经云世尊,此立义之异旨也。旧经云干沓和,新经云干闼婆,此国音之不同也。略举三条,余可类推矣。是以义之得失,由乎译人;辞之质文,系于执笔。或善梵义而不了汉旨,或明汉文而不晓梵意,虽有偏解,终隔圆通。若梵汉两明,意义四畅,然后宣述经奥,于是乎正。前古译人莫能曲练,所以旧经文意致有阻碍。岂经碍哉?译之失耳。昔安息世高,聪哲不羣,所出众经,质文允正。安玄、严调,既亹亹以条理,支越、竺兰,亦彬彬而雅畅。凡斯数贤,并见美前代。及护公专精,兼习华梵,译文传经,不愆于旧。逮乎罗什法师,俊神金照,秦僧融、肇,慧机水镜,故能表发挥翰,克明经奥,大乘微言,于斯炳焕。至昙谶之传涅槃,跋陀之出华严,辞理辩畅,明踰日月,观其为美,继轨什公矣。至于杂类细经,多出四含,或以汉来,或自晋出,译人无名,莫能详究。然文过则伤艷,质甚则患野,野艷为弊,同失经体。故知明允之匠,难可世遇矣。祐窃寻经言,异论咒术,言语文字,皆是佛说。然则言本是一,而梵汉分音,义本不二,则质文殊体。虽传译得失,运通随缘,而尊经妙理,湛然常照矣。既仰集始缘,故次述末译。缘兴于西方,末译行于东国,故原始要终,寓之记末云尔。——因沈怀兴《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而知。《日知录》 卷29:方音、国语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40539196/
明赵宦光《说文长笺》卷首钱谦益序“梵音字母”
元代《秘书监志》
《元史》 蒙古书写、回回书写、汉人书写。又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全四册) (豆瓣)》指出“译音无定字”。 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二十一:“盖以华言译国语,原无定字。”
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六:“元朝主中国日,用羊皮写诏,谓之羊皮圣旨。其字用蒙古书,中国人亦习之。张孟浩诗云:鸿蒙再剖一天地,书契复见科斗文。张光弼《辇下曲》云:和宁沙中扑遫笔,史臣以代铅椠事;百司译写高昌书,龙蛇复见古文字。”
————————
北宋胡宿《文恭集》卷十九记唐古特语 满济罝勒噶卜楚男罝木磋沙克罝伊实男吹罝-文恭集全文原文-识典古籍
鹿苑,四谛,尼园,八犍之文。——图片来自《王褒集校注》。下同。八犍度-佛学八类沈括《梦溪笔谈》 藝文二-夢溪筆談全文原文-識典古籍 、 《缃素杂记》“二声合一字”西域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42696178/
宋郑樵《通志》卷35:“梵人尚音,故有合二而成声,合三合四而成声。华人尚文,惟存二合,此于梵书中论之矣。” 言中之义、句中之节。 同卷内有《论华梵》!(“华则一音该一字,梵则一字或贯数音”)
《请开海禁疏》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42381237/
移动与变化的中国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5663005/
毕沅“传文字,观世变”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42513395/
图片来自《字典考正》p403图片来自《字典考正》p404《呈现意义》中毕鹗《译者言易》一文 (如p184)
《大唐六典》卷二“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
唐《魏郑公谏录》中有不少关于西域的记载。 又唐杜佑《通典》搜“言语”。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经部.6 (豆瓣) 华夷译语•增订华夷译语•高昌馆课•高昌馆译书•高昌馆杂字
明张元善《合并字学篇韵便览》部头歌诀:“原为读书与正音,识字真楷无间阻。……金人番音淆汉音……”
《译语类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760039/
明刻本 彝文 太上感应篇 、满文 三国演义 、 蒙文 七佛如来供养仪轨经、藏文 六字真言经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43487629/
羯语图片来自《文选双字类要》p369 南蛮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