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页
宫保鸡丁 (Permanently broken.)
读过 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想象
1970年,为了响应知识青年下乡的号召,学生们一批一批下乡到农村里去。这也是个形势,不需要更多的动员,领导干部也没有啥特殊,子女都要下乡,不管是谁都是如此。要说愿不愿意,我相信很难说他愿意去,但是形势所迫,你不去也得去。有家庭因为困难找到我,说不愿意送孩子下乡,但我也没办法,这是政策,我做不了这个主。不过也有那么一两年的时间,学生中三分之一下乡、三分之一参军、三分之一穷困的学生安排工作。下乡锻炼,在当时那个情况来看,也是有必要的。当时那个情况之下,学生年龄越来越大,却就不了业,在城市里越积越多,得给他找个生活的出路。不然都弄到城市里边,你没饭吃咋办?到一定的时候生产发展了,再安排回来。 学生下乡回来,那是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主持工作以后了,一是工厂需要人,二是厂里也想办法给安排就业。拖拉机厂当时在生产扩建,生产量增加需要工人,因此安排了一批。各个分厂搞劳动服务、搞集体企业,为生产服务的企业,这样也安排了一大批,把就业都搞起来了。 引自第87页 一拖的员工开始进入工厂应该是在1956年,除了前几章几个年龄相对大一点的干部,人们普遍开始结婚、生育还要晚几年,也就是说,一拖婴儿潮大概认定在1960年左右可能不会有很大的偏差,所以1966年对他们影响还不太大,但1970年后,这些孩子陆续到了中学年龄,就业压力一下就来了。
不过,姬海堂后面对回城的描述是值得辨析的。前一章的高世正说,改革开放初期恰好是拖拉机厂的困难时期,工厂此时扩产,一定是效果不彰的——当然,可能1979年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拖拉机的需求会下降,正好还有很多子弟在村里,产能先扩了再说!
4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