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何把愿景变成计划,将计划付诸现实
这些项目又是怎么做成的呢?成功的项目都是相似的,失败的项目也都是相似的。这里面有规律。 谋定而后动 傅以斌总结失败项目的一般规律是“快思考,慢行动”。项目刚上马的时候大家都兴高采烈,一旦做起来才发现遇到各种没想到的问题,进展很慢:然后因为进展慢,又遇到了更多的问题,这样不断拖延。 对比之下,成功的项目则是“慢思考,快行动”。 帝国大厦时间那么紧,前期的设计可是一丝不苟:在工地正式开工之前,建筑师已经把这个大厦需要多少根钢梁、多少个铆钉、多少个螺栓,需要的各种土各种建筑材料,大小、形状、多少,都测算好了。 所以真正开工的时候,大家已经知道会发生什么,流程完全标准化,工人越干越快,整个就好像是一个生产流水线。 这就是计划的作用。前期想得全面,后期才能迅速行动。但迅速行动本身也很重要,因为中国有句话叫“夜长梦多”。 项目进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各种事情。可能会出现意外事故,可能当地政策变了,可能政治环境变了,可能经济形势不允许了… 更何况复杂的项目中还有“动态相互依赖”(dynamic dependency)的问题,意思是系统的各个部分是耦合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地方出问题就是全局问题。 2021年3月,一艘叫“长赐号”的货船在苏伊士运河敲卡住了,整整6天动不了,后面几百艘的船都只能干等,结果对全球贸易都产生了影响。 像这样的事情,你再有神机妙算也是不可能避免的你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快:赶紧千完,出事儿的概率才能小。 可是中国除了“夜长梦多”之外,还有一句话叫“欲速则不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引出了傅以斌的关键理论:我们应该把项目分成两个阶段。 前期是思考,后期是行动。而前期和后期是不对称的。 思考这个阶段,特别重要,但因为这个阶段基本上都是在纸面完成,很便宜,所以时间慢一点、快一点没关系。特别是创造性的活动,本来也应该多花时间。而一旦进入执行阶段,你就得快了。这是因为执行阶段的花费跟思考阶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比如拍电影,前期编写、打磨剧本,你怎么拖延都不是啥大事。可是一旦进入拍摄阶段,明星和临时演员都已经请来了,刷组人吃马喂,一天花出去的钱是海量的,你稍微遇到点意外拖延几天就一定超预算:而你只要拖延,就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意外。 所以做大项目要想成功,根本原则就是谋定而后动:谋要慢慢地谋,动要快速地动。正所谓不动如山,侵掠如火。 林肯曾经说过,如果他有5分钟时间去砍倒一棵树,他会用前3分钟来磨斧头。这个意义上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真不是中学生应该好好复习什么的,这是大事成功的秘密。 模块化:大项目的终极解决思路 道理简单,为什么人们做不到呢?对于大事来说,如果一个弊端经常发生,很可能不是因为人们不懂得道理,而是有若不得已的理由。 傅以斌说,大事计划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匆忙的“承诺”。 当初因为冲动,没想好就领了结婚证。相处一段时间感觉不太好,可是离婚很麻烦,就对付着继续生活。等到生了孩子,离婚就已经不是成本问题,而是伤害问题。再过几年双方年龄都大了,日子更加只能这样过下去… 这就是大部分事情走向灾难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人们想要这样,也不是人们不知道这样不好,而是因为身处现场别无选择。傅以斌把这种错误称为“承诺谬 误”(commitment fallacy)。 引自 引言 如何把愿景变成计划,将计划付诸现实 思考和学习 为什么欲速则不达?因为思考学习是一个框架,而框架之中的变化需要慢行动
36人阅读
欧式几何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推荐序一 成事儿的科学
其实模块化不一定非得有积木式的那种“模块”,模块化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把大项目分解成小任...
-
引言 如何把愿景变成计划,将计划付诸现实
模块化:大项目的终极解决思路 道理简单,为什么人们做不到呢?对于大事来说,如果一个弊端经...
-
引言 如何把愿景变成计划,将计划付诸现实
-
引言 如何把愿景变成计划,将计划付诸现实
做成大事的诀窍 痛点:把洛杉矶和旧金山两大城市以及全球高科技之都硅谷连接起来,是加州高铁...
-
阻隔“黑天鹅事件”
之前我总结的大型项目铁律已经被各种数据所证实,其中也包含着上述问题的解题思路:失败的项...
> 查看全部2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