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九——十一
维特根斯坦 (人生不息,思考不止)
读过 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
第二辑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在互联网实时传播的当下,即时的碎片化新闻消费成为时尚,讲好故事愈显重要,应当倍加重视故事的精彩讲述和内容的流畅呈现。
好声音在基层,好故事在路上。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讲好故事,当深入一线,接地气,心贴着大地和民众行走。
九、讲“故事”、讲“好故事”、“讲好”故事
“1+1”这个新创意回应什么样的“社会需要”呢?就是长期以来读者对党报的呼唤:让文章短下来、报道动起来、新闻活起来。
(一)讲故事
1.从写“事”到讲“故事”
可以故事开头,有人物、时间、地点、环境、简单情节、描写、对白等。
2.给故事一个定位
讲故事是手段,目的是由事及理,通过讲故事,生动阐述故事承载的那个“理”。因此,要由“理”定事——根据报道主题确定故事的外在形式,是讲一个单一型故事,还是讲几个小故事集纳的复合型故事。单一故事可以稍加展开,容易讲得生动有趣。复合型则是将几件事集纳,使报道主题显得丰满、厚实。
(二)讲“好故事”
“好故事”是有灵魂的——主题鲜明。报道要讲“好故事”,就是要讲能服务好“理”的故事——讲紧扣主题、最具典型性的故事。典型的意义在于它反映本质,体现必然规律性,有普遍意义和概括力量,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可以以一孕万,以少总多。
故事须服务于主题,偏离主题,便为多余,反而模糊、冲淡主题,即使讲得生动也没意义。
(三)“讲好”故事
1.具体
一具体就生活,越具体越生动。不要用大而化之的模糊语言,要多用实在、具体、容易理解的语言。
2.动感
动才能生机勃发,动才会在读者头脑中映现生动表象,激发其情感体验。稿件的动感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故事本身,二是口语化的快节奏,三是多用动词。
3.简洁
一是结构上,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直接讲故事。
二是叙述上,不拖泥带水,节外生枝。
4.连贯
一是要注意上下段落的流畅转接。
二是别让表达产生阻梗,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数据运用。抽象的数字一多,阅读时目光至少要“减速”,甚至心理暗忖一下,这就容易中断阅读兴趣。因此要特别重视数据使用的技巧。
其一,“模糊”化,王八排队——大盖(概)齐,尽量用概数,一目了然。
其二,形象化,用比喻和常识代替枯燥数字。
新闻事实说明到底是人的活动的事实,人的实践活动产生事态性信息,人的认知活动产生认识性信息,人的情感活动产生情感性信息。因此,我们提倡要讲故事,也要多讲人的故事,并且“讲好”。
十、要讲“好故事”
最讨巧的是讲一个故事,含几件事或几个层次,比如《“抗旱铁人”欧阳家友》,始终扣着抗旱的事,镜头集中又好看。
次之,以一个故事为主,再辅之一些其他生动的内容,比如《“娃娃官”李浩》,前两部分讲李浩抓村民致富,第三部分写村务公开的内容,前后形成了内在联系。
再次之,三个小标题说三件事,但这三件事内部是有着逻辑关系的,比如《48位回族老人的“孝子”》,前两部分写如何对待敬老院在世的老人、如何对待过世的老人,第三部分写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用对比衬托人物的精神境界。
好故事难觅,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三个小标题讲三个故事的稿件比较多,这三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就格外重要。
如果三件事找不出那根红线来串,便要注意故事之间的关联,可以平行,不能越来越弱,虎头蛇尾。
十一、工作新闻也要“讲故事”
关于工作性新闻的写作手法,至少可以归纳出这样亮点:
1.多让真实的人出现在报道中。有趣的人物,企业里的名人,可以给报道带来生机与色彩。读者总是喜欢有人情味的文章,喜欢与人有关、稿件中有人的作品。
2.多在报道中使用直接引语。直接引语表明这首先是非虚构报道,真人的对话,会使你的写作显得更可靠、更真实。直接引语尤其是任务间的对话,能改变文章的节奏,人物说话必然多短句,从而增强文章的易读性,使文章倍添生气。
维特根斯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辑 文章合为时而著 四——六
四、问题要“尖”,切口应小 安徽分社发来的“记者调查”稿《黄梅戏为何这么火?》暴露出来的...
-
第一辑 文章合为时而著 七--八
七、回归新闻的本色 改文风改什么?不是文字技巧,关键在内容,事实真实,语言朴实。改文风就...
-
第二辑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九——十一
-
第二辑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十二——十四
十二、故事的背后是观念 我们写报道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抓最有价值的问题。 用什么样...
-
第二辑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十五——十六
十五、“大手笔”先得脚板勤 好稿都是要花大量心血的,“大手笔”更是如此。采访是第一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