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页
蓬皮杜第三和第四届政府期间,法国继续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法国政府为挣脱美国的控制继续同美国霸权做斗争。戴高乐按既定的步骤,于1966年2月21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暗示:当初缔结北大西洋公约时的条件和对象都已经起了变化,因而该条约组织及其成员也就难以维持现状。同时,他明确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固然对法国的“安全是有用的”,但绝不能由此接受“美国保护国”的地位。最后,他宣布法国政府将进一步修改北大西洋公约中不利于法国的条文。毋庸置疑,这次记者招待会在为法国政府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采取的重大步骤制造舆论准备。 果然,在蓬皮杜总理、顾夫·德姆维尔外长、德勃雷国防部部长的参与下,戴高乐于3月7日起草了给美国总统约翰逊及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的信件,3月9日法国政府还给予盟国另一通知。信件和通知宣布,法国要逐步退出北约组织中的军事一体化机构,法国在联邦德国的驻军不再归属北约组织总部的调遣,在北约军事机构中的法国军官和参谋人员一律在7月1日前撤出,北约组织总部和司令部都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迁离凡尔赛附近的罗康库尔和枫丹白露。最后,鉴于“恢复在自己领土上充分地行使主权的愿望”,法国政府要求所有在法国的外国和美国驻军、装置和基地一律在1967年4月1日前撤出法国领土。法国此举打乱了美国和北约的战略计划和步骤,引起了美国和西方国家一片恐惧和混乱。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法国所施加的压力接踵而来,大西洋联盟3月18日发表联合声明,重申继续支持和加强北约组织机构。然而,法国政府顶住了这股巨大的压力,毫不动摇和妥协。法国政府在争取独立自主外交中的大胆举动,受到了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赞赏和支持。 戴高乐这一决策在法国政坛上掀起了一场风波。一向主张“大西洋主义”0的社会党和中间派政党发出一片埋怨和抗议声;而法共则十分赞许,称此是“戴高乐将军政策中唯一的积极因素”。因此,当社会党就法国政府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和法美关系紧张问题于4月20日单独在议会提出弹刻案时,法共并未站在左翼联盟一边,致使弹幼案只获得137张赞成票(其中社会党64张,民主联盟36张,中间派政党37张),未超过半数。戴高乐的这项政策造成了左翼的分裂,把反对派置于困难的境地,而政府和多数派的地位则有所改善。 在东西方对抗的关键时刻,法国作为大西洋联盟的主要成员国,对苏联采取了坚定的、毫不妥协的立场。回顾1960年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巴黎举行的最高级会议,当赫鲁晓夫就U2侦察机事件要求美国公开道歉而艾森豪威尔和麦克米伦打算退让时,戴高乐则鼓励他们采取强硬的立场,即使令四国首脑会议破裂也在所不惜。在1961年柏林事件和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法国政府都表示坚决站在西方盟国一边。 然而,戴高乐认为苏联属于欧洲国家,是他早先提出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脉”的“巨大的计划”或“宏伟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戴高乐还认为在历史上,俄国和苏联从来都是法国对付另一强国的筹码,而在20世纪60年代争取法国国家独立和大国地位的事业中,利用苏联可以加强和提高法国同美国讨价还价的资本。最后,法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开展经济和贸易交流还可以捞取经济实惠,满足法国燃料和原料的需要。正是从这种泛欧思想、均衡两霸关系和经济利益出发,戴高乐拟订了以缓和、谅解和合作为中心内容的对苏政策。 引自第93页
4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