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织造
゜静 (单纯,可爱,不切实际)
地毯和丝绸曾经是于阗古国最迷人的身影。 它们在胡椒、胡萝卜、孜然、茴香的熏陶下,将中原与欧洲连接,让罗马帝国为之疯狂,让中原贵族为之倾倒。 在新疆,地毯是姑娘的嫁妆,主妇的骄傲,孩子的游乐场。 那一场场欢快的“买西热甫”新疆舞,在地毯上飞旋。 随便走进一个维吾尔族家庭,都能看到墙上挂的、地上铺的,炕上垫的,全是一张张艳丽的毯子。 聪明的维吾尔族人,善于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吸取灵感,他们还将新疆特有的美丽的无花果、巴旦木、石榴进行艺术化,编进地毯里。 将小小一张地毯演绎得包罗万象、繁花似锦。 地毯产生于和田是很自然的事。这里丰富的羊毛资源,使地毯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一门璀璨的手工艺术。 在维吾尔族传统地毯图案中,经常可以见到石榴的身影,这便是“阿娜古丽式”地毯。 石榴纹饰多在地毯中央部位,将一组经过变化的石榴花、枝、叶、果实等,从两方连续向中央延伸,对称布局。 其效果犹如鲜红的石榴镶嵌在蔚蓝色的背景中,十分美丽。 “博古式”地毯是最考究的种类。这种地毯图案是维汉文化长期交汇的成果。 在红色或蓝色的背景上,织出炉、鼎、瓶、罐、琴、棋、书、画、茶花等中国传统图案,边框大都饰以回纹、云纹、古钱纹等,充分体现了文化融合之美感。 那一张张散发着丝绸般迷人光芒的新疆地毯,仿佛阿拉丁的飞毯,承载着无数个花团锦簇的梦,飞过人间的一千零一夜。 玉龙喀什河东岸的皮山克里阳, 就是著名的和田地毯之乡, 这是一种极度耗费手工的产品, 通常一张普通的地毯, 也要几名女工耗费几个月才能完成。
一丝不乱,静心耐烦,才能成就神奇和完美。 这是机器织造所无法替代的手工魅力。这种魅力,在中国越来越少了。
在和田几乎村村都有织地毯的作坊,民间手织仍靠脑记图,口传徒。 大规模的地毯生产商和田地毯厂,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位于玉龙喀什大桥东侧,距市区3公里。 1950年4月建厂,它的品种从地毯、挂毯到坐毯,还可织飞机、船舶坐舱铺毯和车辆坐毯等。 1992年地毯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制作的大型艺术挂毯“天山颂”,面积56.7平方米,540道,成为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艺术挂毯。
和田地毯构图和纹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是有多层宽窄不同的大小边, 中心部分大多是几何形的二方或四方连续, 空间内加添各种巴旦姆(新疆扁桃)花、四瓣花、 石榴花等变形的花卉、枝叶等吉祥纹样。
洛浦吉亚乡, 艾德来斯丝绸制作工坊, 老婆婆在为蚕茧抽丝。 大唐年间, 和亲的公主将蚕桑籽种藏于发中, 带入于阗古国,即今天的和田, 才有了南疆的丝绸生产。
墨玉县, 桑皮纸曾是南疆手工艺的一朵奇葩, 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见证, 如今当地人纷纷外出打工, 手工造纸工艺即将失传。
除了工厂制作地毯外,许多家庭以户为单位也在制作地毯。 当地人有歌谣说:“天上有多少云彩,和田有多少地毯。” 可见和田地毯在当地的普及程度。 同时,织地毯的技术也相当普及,连七八岁的娃娃都会织。
手工织造染色的艾德来斯丝绸,轻柔飘逸, 色彩如云霞般美丽,是每位到和田的女游客的必买之物。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