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神论”,反驳“意愿选择”(或任性)和“决定论”
- 谢林区分出了两种“泛神论”的观点,似乎他更加倾向于斯宾诺莎的立场:
- 弗里德里希·斯莱格尔:
- 斯宾诺莎:
- 上帝是一个存在于自身之内,并且仅仅通过其自身而被理解的东西;反正。有限者必然存在于别的东西之内,并且只能通过别的东西被理解。 12
- 谢林对“是”(ist)的理解:【先刚注:主谓命题(S ist P)谓述出来的仅仅是本质上的同一性。只有系词(ist)表达出的本质才是“同一回事”或“同一个东西”,反之,主次(S)和谓词(P)分别作为具体的规定性,绝不可能是“同一回事”或“同一个东西”。】
- 在任何一个谓述出主词和谓词的同一性的命题那里,都不可能仅仅谓述出二者的“同一回事”(Einerleiheit)或一个未经中介的联系。 13
- “这个物体是蓝的”:
- 同一个物体,从一个角度来看是这个“物体”,用另一个角度来看是“蓝的”。
- “完满的东西是不完满的”:
- 谢林的理解:不完满的东西之所以是不完满的,并不是基于一个使得它不完满的东西,而是基于它自身内包含着一个完满的东西。
- 他认为有误的理解:完满的东西和不完满的东西是“同一回事”,一切东西都是等同的,最坏等同于最好,愚昧等同于智慧。
- 暴露出辩证思维的不成熟,而希腊哲学几乎在其起步阶段就已经摆脱了这种不成熟的状态。 14
- 因为他(斯宾诺莎)除了实体之外仅仅承认实体的单纯“情状”(Affektionen),并且把这些情状称之为事物,但这个概念无疑是一个纯粹否定的概念,并没有表达出任何本质性东西或肯定东西。再者,这个概念的首要用途仅仅在于规定事物和上帝的关系,而不是规定事物单独看起来是什么情形。 16-17
- 斯宾诺莎的“情状”第三部分 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
- 直到唯心主义做出解释之前,近代的所有体系,无论是莱布尼茨的体系还是斯宾诺莎的体系,都缺失真正的“自由”概念。
- 谢林认为,那种认为智性本原(das intelligente Princip)以轻松的方式,而不是以救急的方式统治感性本原和欲望的自由,或者说从斯宾诺莎的体系中推导出的自由,并不是谢林想要的自由。 18
- 这个原则所表达出的并不是那样一个统一体,它在“同一回事”的圈子里打转,不能向前推进,因此本身是无知觉的、无生命力的。
- 毋宁说,同一律表达出的统一体是一个直接进行创造的统一体。
- 依赖性没有扬弃独立性,更没有扬弃自由。
- 依赖是生成意义上的依赖,而不是存在意义上的依赖。
- 假若有所依赖的东西或后继者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这反而是一个矛盾。因为这将意味着一种缺乏有所依赖的东西的依赖性,一个缺乏后继者的后果,而这就不是一个现实的后果,也就是说,整个概念将会扬弃自身。 19
自由
反驳(1):Willkür
- 按照人们通常关于自由的概念,自由被置于一种完全未规定的能力中,对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对立面,它之所以欲求(wollen)这一个或另一个,根本没有什么规定理由,而完全纯粹是因为这一个或另一个被欲求——这个概念虽然在单独的理念里面包含着人类本质的原初未决断状态,但是一旦应用到个别行为上面,就会导致极大的荒谬。 63→ Willkür(意愿选择)概念
- 从“不知道规定理由”推出“规定理由不存在”→十分糟糕的证明方式
- 反过来用:只要出现“不知道规定理由”的情况,这就非常确定地意味着,它是被规定的。 64
- 意愿选择概念给个别行为引入了一种完全的偶然性,并且在这个角度上已经被人很正常地拿来和原子的“偶然偏移”做比较,而伊壁鸠鲁之所以在物理学中提出这个理论,其目的同样也是为了规避命运。
反驳(2):决定论
- 偶然事件是不可能的,它不但与理性相冲突,而且与整体的必然统一提相冲突;而且
谢林总结:这两个体系都没有认识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和偶然事件无关,同样也和强制或外在的被规定无关,毋宁说它是一种内在的、从行为者的本质自身流淌出来的必然性。
谢林的观点:intelligible Wesen 智性本质
- 人的智性本质,不但位于全部因果关系之外,而且位于全部时间之外或之上。
- 智性本质不可能通过某个线性的东西而被规定,它自身作为一个绝对统一体,不是在时间上,而是在概念上先行于所有别的在它之内存在或生成的东西。 65
- 只有当它已经完全完整地存在着,个别行为或个别规定才有可能出现在它里面。
7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