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雪泥鸿爪
嘉祐六年(1061)苏轼告别父亲弟弟,去凤翔上任,写下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在凤翔期间,宋仁宗去世,其侄子宋英宗继位,改元治平,治平三年(1066)苏洵卒,苏轼苏辙回乡守孝,期间英宗去世,宋神宗继位,改元熙宁。熙宁二年(1069),苏轼回到东京,这时王安石变法。政界撕裂为:新党和旧党。
苏轼被迫离开朝廷,熙宁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任密州知州。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转任湖州知州,任上被抓,押解至京城。拘于御史台,严厉拷问,欲置之死刑。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连累的苏辙被贬为筠州盐酒税。元丰三年(1080)至元丰七年(1084)间,贬居黄州。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丰七年.(1084)宋神宗下诏让他离开黄州,改去汝州居住,不久又同意他改居常州。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崩,年幼的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起用司马光等“旧党”。苏轼在十一月起知登州,十二月受诏回京。元祐元年(1086)任翰林学士。仕途佳境,但也失去自由,重新陷入“雪泥鸿爪”的境遇。
雪泥鸿爪直译:太渺小的生命个体在太巨大的空间里不由自主的飘荡,所到所遇无不充满偶然性,同梦境没有根本区别。
“一生与宰相无缘,到处有西湖作伴。”
元祐六年至七年(1091-1092)苏轼从杭州知州被召回,又出知颍州,移扬州。皆是早年经历之地。“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磨牛”则苦于人生的重复无趣。
元佑八年(1093)支持旧党的高太皇太后去世,支持变法的宋哲宗亲政。苏轼出知定州。
绍圣元年(1094)新党掌控政局,大规模贬谪“元祐党人”,苏轼落两职(剥夺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称号),官品降低一级,以左朝奉郎(正六品上)责知英州(广东英德)的严惩,在赶赴英州路上,又降官为左承议朗(正六品下),追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司马光被追夺赠官、谥号,墓碑被毁。苏辙又回到元丰时的谪居地筠州居住。
十月二日到达惠州,苏轼准备终老于惠州,几乎花光全部积蓄,在白鹤峰下修筑新居,还让长子苏迈带领原先寄住在宜兴的家人来团聚。
绍圣四年(1097)二月,苏辙(苏远陪同)被贬到雷州,一个月后,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儋州)安置。苏轼让幼子苏过陪伴到海南。五月十一日在广西滕州追上了苏轼,同行到达雷州,六月十一日告别,兄弟相聚一个月,此后再未相见。贬谪的“元祐党人”让岭南地区拥有了豪华的精英队伍。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暴崩。哲宗没有儿子,“新党”章惇说“端王浪子耳”,端王赵佶宋徽宗一继位就发起一场批判章惇的政治运动,被新党迫害的“元祐党人”便渐获起用。
二月就让苏轼移廉州(广西合浦),四月份移永州,而他没那么迫切,六月份才离开海南岛。十一月朝廷许其任意居住,他当时在英州。而此时的苏辙已经在颖昌府(许昌)了。二人北归的迟速不同,反映他们对政治局势的不同判断。也是他们失去再次见面的机会。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元符三年1100)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岭南的经历,帮助苏轼拜托了“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的生涯。海南一游,是生命中最壮丽的奇遇。心灵上真正成长的人,是会真诚感谢他所遭遇的逆境的。
《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
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