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争论与斗争
两条路线的斗争:
张庄的合作化从小规模的、季节性的互助组发展到全村规模包括7个小队的大队(6个小队搞农业,1个小队搞副业),相对而言,发展还是较平稳的。村里的合作化从小到大平稳发展,每达到一个新水平,生产就会上一个新台阶。到50年代中期粮食亩产量几乎是上党盆地传统亩产量的2倍,住房、教育、文化、保健、商业、私人财产和储蓄一年比一年发展。人们回顾一下过去,对10年来的进步感到满意。但从整个国家来看,合作化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解放后的10年,尤其是从1953年到1957年,在高级合作社的要求和发展速度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和斗争。毛泽东一再催促加快合作社的建立和由低级向高级形式的过渡,而其他领导人,最著名的有刘少奇和农业部长邓子恢却多次强调要放慢速度,暂停下来巩固一下已取得的成就,甚至要把一些较弱的社砍掉,因为运动超出了群众的觉悟水平、人民的支持和物质基础。 毛泽东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多数单干的贫下中农的贫穷上,他相信,合作社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并警告说,除非共产党帮助他们走合作化的道路,不然他们就会对共产党丧失信心,这种信心的丧失会破坏工农联盟。(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被认为是新社会的政治支柱)。而刘少奇却把注意力集中在有较多土地和财产的中农身上,在合作化的优越性尚未显示出来之前,他们会对共产党丧失信心,这样会从另一方面破坏工农联盟。 毛泽东很清楚这个问题,他不仅反对硬拉中农入社,而且一再告诫要给他们一段考虑的时间,让他们自愿入社。但同时,他又怀疑他们的政治立场,因为带头搞资本主义经营的富裕中农无论怎样也不会高兴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怎样也不会满足他们的要求,除非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关头,毛泽东强烈要求合作社要“上马”,大胆向前奔;刘少奇则极力主张要小心、谨慎,有些合作社应“下马”,至少是暂时“下马”,免得摔跤。 “这里看来只有一字之差”,毛泽东说,“一个要下马,一个要上马,却是表现了两条路线的分歧。” 1953年,中国有近14000个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有些党组织按照刘少奇的主张,以不稳定、不巩固为借口解散了几百个合作社。据说,大批的社员是在压力下入社的,现在想退社。1955年,各级党委组织的几十万个合作社又一次遭到了大幅度“坚决收缩”的厄运,人们按照上面的指示解散了几万个新成立的合作社。 1955年7月,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了“坚决收缩”的方针,“在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来临。”他说,“我们的某些同志却像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可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 毛泽东批评党落在群众运动的后面,强烈要求党的干部要迎头赶上,带好头,通过建立合作社,来学会怎么建立合作社,不要解散它们。 毛泽东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是大多数农民有在农村建立合作社的愿望,他强调指出,党有能力领导这样一个运动走向胜利,运动过程中的错误、困难、疑问和退却都不是问题的主流,不是主要的方面。确实,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应该逐个加以解决,但不能把它们当作眼下工作的中心内容。
先机械化再合作化还是先合作化再机械化:
在中央,关于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速度和规模的斗争实际上只是关系到整个革命进程的最根本斗争的一个方面。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中国革命究竟走到了哪一步这个根本问题上意见就不统一。刘少奇认为,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斗争中,在解放区发展起来的,1949年以来已经扩大到全国范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长期的阶段,甚至要10年,也许要几十年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然后集中力量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他预见,公有的混合经济、公私合营、集体和个人所有制还会存在许多年。由于这个原因,为了使中国摆脱封建主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间的政治联盟已经形成。他设计了一幅在新民主主义柜架里迅速振兴经济的蓝图——国家的工业化和机械化。一旦实现了工业化,公有和私有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在城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会成熟,这将是一个建立在新技术稳固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这是刘少奇著名的观点,至少对于农业来说要“先机械化再合作化”。 新民主主义将在解放后长期存在的认识在政治上好像没有什么分歧。1949年以后的4年中,我一直生活、工作在中国,但从未听说有人置疑过。但经过这段时间后,毛泽东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打败国民党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支持的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 1949年军事上的胜利彻底解决了这些矛盾,毛泽东说,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已告结束,现在一个新的矛盾占了主要矛盾的位置,这个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直是第二类矛盾,这就是中国人民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尽管出于必然,允许搞一段时间“四大自由”,允许私人企业家发展自己的工商业,但最终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开始,一定要严格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国家将开始买进资本家的部分集团企业,最终将全部买进,吸收他们为国家所有的国营经济。在农村,尽管土改后个人生产占统治地位,国家允许农民发家致富,但是很快国家就必须发动群众运动以使农业经济集体化。这样,不仅有可能使现在仍在受穷的70%或者更多的农村富起来,而且还会保证生产发展保证粮食市场有更多更充足的粮食,这是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在中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小生产者,如店员、手工业者和商人,在一定时期内他们也要搞合营,这样才能完成经济的社会主义化,发展一段时期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将有能力为农业更新提供技术和机械,这样就可能开始农村的第三次革命——机械化。这是毛泽东的著名观点,“先合作化再机械化”。
叶若夫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二十 问题与修正的继续
对地主富农的排斥是存在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以及阶级划分的困难: 在以1945年的“打叛徒”运动...
-
二十一 向更高一级迈进
高级合作社内牲畜也要集体化,因此出售牲畜的价格成为中心问题: 赵根则骡子的价格已成了全地...
-
二十三 争论与斗争
-
二十五 全市干部会
关于意识形态革命的实例: 拿这次与会的男女与1948年那次会议的男女与会者相比,还可以发现较...
-
二十八 新旧衙门
随着全国的解放和政府的调整,随着新的权力机构在中央的建立,许多旧的,游击战争政体中非正...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