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
因为善讲者讲一切他所已知者,当如像第一次讲。故善听者对讲者所讲,纵已先知,亦当如第一次听,此可称为闻如未尝闻。 因为善讲者,要从深一层进一步或由反面来讲,所以善听者听到深一层的话,便当思深二层的话当如何……。听了进一步的话,便当思进二步的话当如何……。听到反面,便当思反面当如何驳斥。此姑可称为能闻其一即求知其二与三……者。 因为讲者恒将一道理,只寄寓于随手拈来之一二例证。故善听者须就其所举之例证,以凑泊一道理之本身。既凑泊此道理本身,即可将此道理,另寄寓于无数其他例证中,此姑可称为闻一以知十者。 引自 012 说阅读与听讲 书易读,亦难读。浅尝易,深入难。见文字平铺纸上,易;见若干文字自纸面浮起凸出,难。见书中文字都是一般大小,易;见书中文字重要性有大小,而如变大或变小,难。顺书之文句之次序读书,易;因识其义理之贯通,见前面文句如跑到后面,后面文句如跑到前面,平面之纸变卷筒,难。于有字处见字而知其意义,易;心知著者未言之意,于字里行间无字处见出字来,难。于无字处见字,易;将一切文字之意义,综合融化为我自己之思想,而不复见有书,因而不觉是我读书,而似是书曾读我,难。只觉书曾读我,易;再能将书中之意,另用不同之文字写出,横说竖要,珠不离盘,难。 引自 020 说读书之难与易 治学而先有问题在心,见某书能答我之问题,而搔着我之痒处,即能有眼光知何书真有价值,于我有益,而后选书,易;知其有价值,而深研之,不震慑于流俗之标准与传统之标准,难。 引自 020 说读书之难与易 人读坏书,而能知其所以坏,即反照出好的当如何,如见人之恶而知善的当如何,则读坏书亦能得益,而难者不难。读坏书而能得益,易;读坏书而反照出好之当如何,而著出第一流第二流之好书,难。 引自 020 说读书之难与易 知书之难读,而先读难读书,则书亦易读。以书为易读,只读易读书,则书愈读愈难。如人能不畏难以登彼高山,则到了平地,自然健步如飞;如只喜求轻松流畅易读之书而读之,先习于顺水行舟,不肯费力,则将来在平地上行长路,亦将如登山之难。然遇难读书,不畏难而奋力以登山,犹易;既惯读难书,乃身轻如燕,能登山如履平地,尤难。登山如履平地,易,而再到平地读易读之书,仍如狮子之搏兔用全力,不以轻心遇之,难。 引自 020 说读书之难与易 他之无知,是因为他之不能定居在罗马,而要离开罗马,去重走生疏的其他的路道;重与未到罗马的人、走错路的人,站在一起。这样,他是不能免于无知之感的。因为他人的无知,即是他自己的无知。于是他与他们不免同样的要处处感到惶惑与疑难,并沿路问人。由此而到学问最高境界的人,看来便与无知无识的人一样。曾到罗马者与未到罗马者一样。你说你到过罗马是无用的,因为大家同在一生疏的路上。 引自 027 说学问之阶段 学问之生死关,暂说为五层。但最后一层,不是青年朋友们之所急。如尚不知学问之艰难,不知求学问之深高远大,便只知求平易浅近,则学问必朝生暮死。所以,我主张青年朋友们治学问,用思想,都要向难处去,深处去,高处去,远处去,大处去。先看分量重,而不大看得懂的书,先想不易想得通的问题,以及先求把握不能全把握的义理。如青年人吃饭一般,应吃糙米,不要吃太熟的米,这才可以健胃。诚然,全不能消化,亦是不好的。但我们亦不能先自以为不能消化而畏难才是。如果这样,学问又死了。 引自 035 说学问之生死关 同样,一个不爱中国的人,不会深入的了解中国之好处与坏处。一个不先尊敬人类的人,不想对人类社会有所尽责的人,绝不会深入的了解人类之善性与过失,社会之生理与病理。一个对于一切古今人物、历史、文化,都无崇敬景仰赞叹之心,对世界之前途、人类之前途,不曾寄其希望致其盼祷的人,亦绝对不能深入的了解这一切的一切。这亦犹如一个对自己之人格不知爱护敬重,并对自己之将来亦不寄与希望的人,亦绝对不会深入的了解他自己之优点与劣点。 由上所说,便知我们要了解我们所接之事物与世界而运用思想于其中,以获得知识、成就学问,第一步即在使我们之情志恒运于其中,时时求与之亲和,对之爱护,对之有所尽责,对之敬重,对之寄希望与盼祷。由此情志之树立,我们即能自己不断开拓自己之精神的空间,以时时涵摄此情志所及之人物与世界于自己之内部,而为我们之思想知识学问之不断的进步,备具其真实的可能条件。此之所谓立学问之志。我们能先立如此之志,然后再特别着重我们所接之事物之那一类,世界之那一方面,即可成一某一学问之专家。我们须知真正的专家,亦须以一通识作底子。专家亦须有阔大的精神空间,去涵盖其所接之事物与世界,而于其中选择专门学问的材料。犹如专门采山上之灵芝草的,与山上之牧羊人,同样要踏遍山间原上草。又如当大会场的主席,固然须有全副精神;而专到大会场中找一个朋友的,亦须目光遍照满堂人。 引自 041 精神的空间之开拓 哲学之本性,一方是重会通的,同时是重反省的。哲学要人反省一切,哲学亦要人反省已成的一切哲学系统。故黑格耳说哲学即哲学史。哲学亦要人反省哲学自身在文化中之地位。最高的哲学反省,使人知道哲学亦只是学问之一部,人生文化之一部,哲学不能离开其他学问而存在,不能离开人生文化之他方面而存在。由此而最高的哲学精神,要人超越哲学之自身,超越哲学的语言文字之自身,去尊重其他学问与人生文化。科学、文学、历史,皆不能离语言文字而存在。然而人之哲学智慧,到知超越哲学自身之限制,以尊重其他学问与人生文化时,哲学精神即可离语言文字而存在。由此哲学便可通于我们在篇首所指出之三类不重语言文字之学问。 引自 072 学问之内容 中国之道德伦理思想与哲学思想的核心,即在指出人的尊严,维持人的尊严。人有物质的身体,其运动变化,亦依物理界的定律。人是一动物。他与动物,同样的需要物质的营养与求延续其种族的生命。因而人有食色争斗之本能。但人不只有物质的身体,亦不只是一动物。人与一般动物有所不同。一般动物,在中国过去即称之为禽兽。人与一般动物之不同,即中国古所谓人禽之辨。中国之道德伦理思想与哲学思想之最重要处,亦即在于人禽之辨处,首先认清楚。我必须自觉我总有一点异于他人处,我才真是我;人亦必须自觉人之异于禽兽,异于一般动物处,人才真是人。所以人禽之辨,是中国先哲数千年来一直念兹在兹之教。究竟人禽之辨在哪里?在西哲多喜欢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或说人是最像神的,或说人是能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有语言文字或能以符号表意的动物。说法很多。中国先哲之说法,亦不全一致。但是,大体来说,中国先哲讲人禽之辨,总是合情理以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在其性理,即在其性情。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在其有仁义礼智。仁义礼知,见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此心乃既见至理,亦见至情。 引自 085 与青年谈中国文化 中国古人对于朋友之道,重在彼此互信。朋友之间相规以善,故彼此可和而不同。朋友之道,重在互尊其所以异。故朋友之切磋,即所以培植人之宽容异己之精神。朋友之范围,愈大愈好。一乡之善人,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人,友天下之善士。朋友师生之伦之扩大,人可尚友千载,神交古人。不仅圣人为百世之师,而人类历史文化之世界中,一切我所欣赏、赞美、佩服、崇敬爱戴之人物,皆可在我们发思古之幽情时,成我们之师友。唯我们之师友之范围,可以横面扩至天下之善士,纵面扩至古今之贤哲;然后吾人之精神乃能日趋于博大与敦厚;然后民族之各地之学术文化,乃更能交流而互贯,以趋于充实,而过去之学术文化,能不断获得新生命之渗入,而日新其光辉。 引自 085 与青年谈中国文化 我知道我能自觉,便知一切人皆能自觉我知道我有我的我,我亦知道你有你的我,他有他的我。而我同时是你的“你”,我又同时是他的“他”。于是我知道我不只是我,亦是他人,而一切人亦都可说是我。人由此而有超自私的道德意识。依此道德意识,而知人人皆是我。故有此道德意识之我,便是一涵摄人与我之大我,此大我亦即是我的真我。我之真我中涵摄有你与他,你与他之真我中亦涵摄有我。 于是我存在于你与他,你与他亦存在于我。所以儿子存在于父母中,父母存在于儿子中,夫存在于妻中,妻存在于夫中。每一人存在于一切与他发生关系的人之中,一切与他发生关系之人存在此人中。……人在人伦中显真我,此真我是大我,亦是一无我之我。我有对此大我真我或无我之我与人伦之自觉,所以我能有成己成人,求建立公正平等的政治社会经济之制度之事业心,而人类社会能逐渐实现公正平等的理想。 引自 104 说人生在世之意义 我们了解了我们之智慧之光,照耀于我们死后之世界,我们之情谊亦可弥纶充塞于我死后之世界,便知我们的自然生命虽有死亡,而我们的智慧之光与情谊,则可透过此自然生命之死亡。我们只要不全是为自己而生,同时是为他人而生,我们的生命既已建筑在他人之存在上,则他人存在,即我之未尝死亡。因为我不只存在于我,而同时存在于他人之存在之中了。 引自 104 说人生在世之意义 其次在现代都市社会中,各种行业或各种组织的人群,都要各为其利益而竞争。于是使人生活过度的紧张。人过的是工作者的生活,但却不是人的生活。过度的紧张工作,是现代一切工商业都市之一般情形。于是人在工作之余,便不能不尽量求精神的松散,他必需去追求娱乐,而不能再有任何严肃的内心修养,亦不能再集中精神与人讨论学术。期刊与报纸,亦只得尽量求轻松,使人一看便懂。而真正可以与人以教训的书籍,遂被消闲的书籍,打入冷宫,而娱乐本身亦是愈趋于下流。这都是五六十年来每况愈下的都市文化现状,而此种人类精神能力之不能集中以求向上,正是工商业社会之过度紧张工作之必然结果。 引自 116 薛维彻论现代文明生活之弊端 除了现代人失去自由,与精神不能集中向上之缺点以外,第三点现代社会之弊端,即使人根本失却圆满的发展其人格之可能。现代学术是愈分愈细,而人类社会亦不断的分工。各个人之劳动,被组织化,而分配到一狭小而专门的部门。人各从事于特殊的狭小而专门的工作,当然可使工作有更大的效率。然而工作对工作者整个人格精神之意义,却几乎等于莫有了。手工业的工人,了解他工作的目的,了解他每一段工作,对整个工作之全部之关系,所以其每一段之工作,都对其整个人格有一意义。然而现在的工人却根本不能了解整个产业的意义,及一物制造的全部历程。他只是把他人与机器已做好的接下,作了其自己的一段,再交与另外的人与机器。于是反省、想象、智慧、技巧,与一切创造的能力,都用不上了。他的人格之多方面的发展,当然不可能,而只能成为一支离破碎的人格而已。 引自 116 薛维彻论现代文明生活之弊端 现代社会之更大的危机,是使人根本逐渐失去人性或人道感情。现代社会生活使人匆忙。电话与交通的方便,及生活与工作的需要,使人与人之接触频繁。然而人与人接触愈多,则人愈相视如路人。人只有在逃于虚空之地时,才能闻人足音跫然而喜。人在朝夕皆与人相接,而又只是以事务相接时,人与人互不了解其内心;则人与人之相视,亦如一些图像在目前荡漾,人与人交际亦如与一些活的机器发生交涉而已。于是人愈不把人当人,而视人如物。当人一习惯于其一套与人交际接触之机器方式,习惯成了自然之后,人亦再想不起其对人之方式是视人如物,而非真正的视人如人了。在都市社会,人对人莫有出自真诚的礼貌,而只有虚伪的仪文。人格价值,人格尊严,人道感情之意识,自然都因人之相视如物而丧失。于是都市社会中之关心战争,谈论战争中人之死亡……亦如谈下棋、谈赌博之输赢而已。 引自 116 薛维彻论现代文明生活之弊端 ……人类社会太重组织而近于机器,则人类社会即无精神生命。因在太组织化的社会中,个人愈失其个性,而愈失其内心生活的丰富,则整个社会之精神生命,亦即愈趋于干枯而日近于虚无了。 薛氏由此问题,谈到西方社会在十八世纪,个人尚可表现其个性而自由的讨论交换思想。然而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则个人自幼即先受社会之各色各样的训练。社会流行的意见,恒使个人不敢违背。于是个人日失其精神的独立。个人成了一好比莫有弹性的皮球,只有不断的去接受社会组织涂于其上的印象。个人只有在群众的拇指之下,求得其关于政治、国家及一切生活上之见解。同时谁获得了群众意见的拥护,便获得了真理。于是对群众之宣传,便代替了真理之讨论。而现代文化中之无线电、广播、新闻纸,又是最便于宣传的武器。谁有了此武器,亦即获得了群众。获得了群众,也获得了一切,因为特立独行的个人已不可能存在了。 引自 116 薛维彻论现代文明生活之弊端
4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