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笔记
作者安妮·埃尔诺情况梳理:
1940年,出生
1974年,34岁开始创作第一本书。
2012年,72岁已是著名作家时回归故乡伊沃托。于是有了这本书。
2022年,82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致是入行写了48年得奖。
P3-故乡是记忆的根,也是谈论的核心
伊沃托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我去不了的城市。
因为它和其他任何城市都不一样,对我来说,它是我最核心的记忆所在地,是我童年和求学回忆的所在地,而这段回忆是与我书写息息相关的。我甚至可以说是无法磨灭的。
P11-每个人都有故事
每位顾客都是有故事的人,家庭的、社会的,甚至性爱方面的,这档子事再杂货店里以隐语的方式流传着,我当然不会错过任何细节。这是一个与经济现实关联的大千世界。
¥认识所在城市的囚徒。
P12-读书是离开现实的一种方式
对我来时有两种逃逸的途径,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阅读。
P14-家人的鼓励很重要
我很早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尤其是在母亲的鼓励下。
P20-热爱读书
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是一段持续的对阅读的向往,不但向往着经典文学,也向往着当代文学,所以那也是一段上下求索的时光,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在当时还很昂贵的图书。那也是一场对于要读什么的求索,因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我懂得“全则无益”。
P21–书中有真理,也是构建新思想的源头。
书在很早的时候就构成了我想象的沃土。令我可以投射到我所不熟悉的故事和世界中去。后来,我在书中找到了人生指南,我信任这份指南远胜老师和父母的说教。我当时倾向于认为,现实和真理就在书里,就在文学里。
P23-长期要做的事情,也有一个觉醒点
二十岁才怀揣两个目标进入了鲁昂文学院:教授法语和尽快写一本小说。
P30-从个性中找共性,从具体中抽离出普遍真相
将我所有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事情,不视为某种独特的,带有无关紧要的羞耻或不言而喻的东西,而是作为观察的素材,以便理解、揭示一种更为普遍的真相。
文学的任务就是以一种无人称的方式书写这些个人的事情,试图达到普遍性。
P31
以集体模式书写而成的,这种模式可以引起所有人的共同回忆。
P33-城市记忆是写作素材
伊沃托是实验的场所,是记忆所提供的原材料,但它被写作使用和转化,从而变成了普遍性的东西。
P81
心有其道,理性焉知。
报复是神明的乐趣,也是我的乐趣。千万不要感染流感,好好享受你的青春,它是如此短暂。
P88
对我来说,春天是心情的放飞,是生命中最狂热的爱,也是悲伤的幻灭。
P95-设立目标,暗示成功。艺术需要绝望,生命透露着这一点
你知道自己经常沉迷于多样性和多元化,为什么不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告诉自己,我想成功,我会成功。
时间是不可逆的——生命是令人恐惧的悲剧。
我必须深刻了解生活的艰辛和人类的绝望,才能通过艺术传递信息,也就是通过艺术传达另一种视角。
P103-新手对出书的渴望
我再次想要获得出版,胜过任何其他愿望,但——或许——我没有机会。这本小说——仅仅
——关乎我的痛苦。我要把这个男孩拒绝我的东西扔回他脸上。
P111-记忆错位,更能服务于文学。
记忆比现实更强大。
任何一个作家,即便他编造一个故事,那也是在记忆的基础上。
“看到”的并不是他们本来的样子,而是根据这本书的目的和意图将他们改造了。
P114
司汤达曾说:“要用力去感受。”
P115
记忆的筛选是写作过程中进行的,大部分时候是无意识的。
P116-为什么有些内容会删或不写
写作中促成了某种内部的节奏,而这种节奏丢弃了一些回忆,令它们跌入不懈的深渊。
文本在指挥,比记忆更甚。
P118
很多作家与年少时的故乡都有着复杂的关系。
P119-写作需要相信自己所传达的是别人的未知,才会更有信心。
在我写作的渴望里,我被一种感觉所驱动,那就是我举杯别人所没有的知识。想要写作,也是这样,觉得自己有一些别人没说过的东西要说。就是这样一种野心。
P120
写作把我置身于人群之中,重新与世界连接起来。
没有阅读,就无法写作。
P123
觉察到时光的流逝,展示光阴似箭,以及它如何将我们所有人都带走。
P124
照片构成了写作的激发元素。
P125
照片是一种纯然的当下。而这很迷人,这囚禁的时间。
如果说照片经常出现在我的书中,那是以一种被书写的方式,而不是其物质的存在本身。
P129
我尽量每天都写。
我感觉上午最适合写作的,但下午一两点后不行。有时候,我写得很少,但实际上我在思考。我会一直思考我的书。就好像—……就好像我生活在两个平面上。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