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底罐 吃饭礼仪 筷子
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业的总体产量,还能降低单系粮食种植的风险系数。中原地区到了二里头时代,“五谷”已基本齐备。
二里头人的肉食以家畜为主,家猪占大宗,绵羊和黄牛数量从早期到晚期呈增多趋势。
为提高烹调用器的耐火性,要在胎土中羼(chan4,掺杂)入砂粒,考古学上称夹砂陶。
甘肃省博物馆 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罐从当地龙山文化发展而来的过程中,由平底变为圜底,底部陶胎变薄,热传导效能高,但无法放置于平面,因此一般要与灶配合使用。灶内置罐,其下以火加热,这与从罐的侧面加热的方法相比,热能的传导速度和利用率都有了大幅提高。这种圜底罐在二里岗文化时期得到了继承,但逐渐小型化,不久被容量更小的鬲所取代。现代人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肉类等副食的不断丰富,人类主食的消费量反而减少。
罐 鼎 鬲罐或放于地面之上,在周围点火;或放在支脚或灶上,其下受火加热。制作时如果在罐下安上实心的三足就是鼎,三足为空心袋状则为鬲。
在中国,桌椅的使用要晚到唐代以后,此前进餐都是席地而坐。筷子的普及是汉代以后的事,之前则以手进食。食物和器皿分别使用的分餐制也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
二里头人爱烧烤,商周时代,用来煮肉的铜鼎成了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贵族们用于祭祀和食用的基本上是生肉、干肉和用鼎煮的肉,不烤肉了。
二里头宫殿区南侧的大路上,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双轮车的使用痕迹,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早期。(据报道,近来在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发现了龙山时代的车辙痕)。这些应该是人力车或别的畜力车,最早的马车见于商超晚期殷墟遗址。
本无家马和马车的龙山时代至商代前期,在后世文献中却被描绘得车马飞扬,这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证。即它们的记述并未全都如实地反映史实,而是掺杂了作者所属时代——东周至汉代乃至更晚时期才有的事物与理念。
绿尾巴的芦花鸡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器物与文字 绿松石龙形器 龙旗阳阳 和铃央央
二里头应该已经有文字了,但目前还未发现。酒中的“酉”应是二里头大口尊这一实物的描摹。象...
-
宫城旁的工城:国家高科技产业基地 铸铜作坊迁郑 圆陶片与漆觚
手工业作坊的围垣设施规模巨大,宽度应与宫城一致,因此已不能用院落来形容。西墙和南墙暂时...
-
圜底罐 吃饭礼仪 筷子
-
蠡测 随枣走廊 金道锡行 酒器和牙璋的扩散 赏赐
以管窥天,以蠡(li2瓢)测海,以莛(ting2草茎)撞钟。双方才学相差悬殊。 【随枣走廊】湖北...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