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隐逸
P26
陶渊明不仅身体力行隐逸,把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他还大量书写隐逸生活。他的作品对隐逸的思想、文学及艺术主题的建立都有极大的贡献。正如Berkowitz近来提出:陶渊明可被视为“隐逸”题材之宗,因其对传统中国文化中隐士形象的描绘有着巨大的影响。诚然,陶渊明的隐逸典范在后来的传记中被修饰夸大,但这形塑了其后文人看待此种生活形态的诸种方式。陶渊明呈现一己为“文人归隐田园”,且深深陶然于恬静的田园生活之中。他欣然于躬耕田野,与家人、朋友和村邻欢聚,饮酒及闲暇之时读诗、写诗。迥异于离群索居的隐士形象,陶渊明把自我描绘成一位交游频繁的退隐文人。这种描绘与稍后传记作家对其高蹈绝俗隐士形象的塑造相结合,深深吸引着后代文人。
P57
陶渊明的例子在唐代引起了关于文人适当角色这一问题的生动讨论。最近,诸如戴建业及吴兆路等学者指出:盛唐文人因普遍怀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无法全然认同陶渊明的生活形态的选择。吴氏认为这限制理论他们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唐代对陶渊明人格和行为的评断,及对陶渊明诗歌品评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将在第四章进一步讨论。戴氏与吴氏对此时期的风格定位无疑相当精确,尤其适用于大部分盛唐诗人之作品。从我自己对陶渊明相关才来的考察,尤其是《全唐诗》中论及陶渊明的诗篇,可以看出唐人对陶渊明隐逸形态具有一种矛盾心理,而非全然的不赞同。在此议题上,若考量到此种矛盾心理起始于唐代初期且延续至盛唐以后的数代人,这一时间跨度已然超越了盛唐,那么植基于盛唐时代精神的讨论,其实相当站不住脚。
P75
陶渊明的生活场景仍然是隐逸主题及抒发对官场不满的典故来源:“白衣人”代表酒的赠送,“折腰”表示在职,“陶潜米”或“五斗米”则是官饷的标准简称。虽然许多宋诗像唐代大多数暗喻那样含括了陶渊明的生活剪影,但是它们以多种方式引用陶渊明的诗歌从而反映出宋代诗人对其隐逸哲思和隐逸活动拥有同样浓厚的兴趣。
P91
根据苏轼所论,陶渊明的真实感受还展现在其他很小的细节上:当他饥饿,他遂出门乞食;当他粮食无缺,他便邀请客人来共享。从人格评论到艺术创作,“真”的概念不断出现于苏轼的论述中。在苏轼对陶渊明人格的高度赞扬中,陶渊明的行动所展现的“真”扮演着重要地位。
对于苏轼而言,“真”的特点在于对一己本性的诚实无欺。而“真”的表达是苏轼在下决定时极为看重的,也是他评价人格的重要依据。
润仁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引言
P6 事实上,我们目前可以确知历史上陶渊明的一些事情。他生于东晋(317-420)的浔阳柴桑(现...
-
第二章 隐逸
-
第三章 人格
P121 宋代对陶渊明人格的评价很容易在数量和品质上超越唐代前辈;这可能折射道德修养在宋代士...
-
第四章 从六朝到宋代的文学接受
P219 宋代可以说构成了陶渊明接受史中最重要的时期,因为陶渊明作为诗人的名声在此时期达到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