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
一个人的身份和财产并不是平等地传递给子女的。总是把重心放在男性这一边。 引自第32页 人口控制是为了预防贫穷。 引自第34页 孩子出生前,当母亲的已经有了明确的责任。当母亲的要避免感情冲动,避免观看令人憎恶的食物禁忌吃某些食物等。这种看法叫胎教。期望母亲的良好行为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性格,。对父亲则无特殊的要求,只是认为他应避免和妻子同房,因为这被认为对孩子的生理发育不利,甚至可能导致夭亡。 引自第35页 在孩子的幼年,就孩子来说父亲只是母亲的一个助手,偶然还是他的玩伴。...孩子大一些以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就增加了,对男孩来说父亲或为执行家法的主要人物,对女孩子则管的较少些。母亲对孩子总有点溺爱。 引自第36页 孩子过了6岁就参加打草、喂羊的劳动。孩子们对这种劳动很感兴趣,因为可以和同伴们在田野里随便奔跑而 不受大人的任何干涉。女孩子过了12岁,一般都耽在家中,和母亲共同操持家务和缫丝,不再和孩子们在一起了。 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过褐一个依赖别人的孩子才逐渐成为社区的一个正式成员,同样,通过这种逐渐的变化包老年人退到了二个需要依靠别人的地位。这两个过程是总的过程的两个方面,这就是社会职能逐代的继替。虽然在生物学上一代代的个体是要死亡的,但社会的连续性却由此得到了保证。由于社区的物质条件有限,老的不代谢,新生力量的社会功能就得不到发挥。农村中物质基础的扩大极为缓慢,情况尤为如此。例如,在生产技术不改变的情况下,土地所需要的劳力总量一般来说是不变的。一个年轻人的加入便意味着生产队伍里要淘汰一个老人。 虽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老的一代逐步隐退。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和物质的东西从老的一代传递给青年一代,同时,后者便逐步承担起对社区和老一代的义务。因此,也就产生了教育、继承和子女义务等问题。 引自第37页 但很明显的是,村中现有的教育制度与总的社会情况不相适应。 姓陈的村长,他曾经当过村中的小学校长,向我诉说,认为这种新的学校制度在村中不能起作用。很值得把他的理由引用在下面:第一,学期没有按照村中农事活动的日历加以调整(第九章第3节)。村中上学的学生大多数是12岁的孩子,他们已到了需要开始实践教育的年龄。在农事活动的日历中有两段空闲的时间,即从1月至4月及7月至9月。但在这段时间里,学校却停学放假。到了人们忙于蚕丝业或从事农作的时候,学校却开学上课了。第二,学校的教育方式是“集体”授课,即一课接着一课进授,很少考虑个人缺席的情况。由于经常有人缺席,那些缺课的孩子再回来上课时,就跟不上班。结果是,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并造成了进一步的缺课。第三,现在的女教员在村中没有威信。 引自第39页 【如今,不相适应的情况依然明显,但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却有所缓和。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主动或被动地认为教育可以间接或长远地改善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且家庭发展到可以不依赖或推迟依赖青年一代的程度了】
应当明确,从经济观点来看,女儿的婚姻对女方父母是不利的。女孩一旦长成,能分担一部分劳动之后,却又被人从她的父母手中夺走,而父母为了把她抚育成人,是花了不少钱的。所收下的聘礼并不属于父母,这些聘礼要作为嫁妆陪嫁此外,还要加上一份至少和聘礼相等的嫁妆在内新娘婚后将要在她丈夫家里生活和劳动,这对她父母来说,是一种损失,再说女儿结婚后,她的父母和兄弟又对这门亲戚承担了一系列新的义务,特别是对女儿生的孩子将承担更多的义务。在现实生活中,不论父方还是母方的亲戚,都对孩子感到兴趣,但由于是单系继嗣,因而孩子对他母亲方面的亲戚承担的义务较小(第四章第5节及第五章第2节)。在女方父母方面,对女儿出嫁受到的损失所作出的反应,首先表现在整个安排过程及举行婚礼方面;同时,也表现为大量溺死女婴,从而造成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 引自第41页 【归根结底是因为身份和财产的不平等传递。这种不平等是一种“平等”(公平)的共识,但最终生男生女却又全靠运气。多少有点愿赌服输的意味在里边。】
女孩子终于到了她丈夫的家中。她发现自已处在陌生人的中间,但这些人又属于和她有着最亲密的关系的人。「她的地位是由习俗来支配的。夜间,她和丈夫睡在一起,她必须对丈夫十分恭顺。她只能和丈夫发生两性关系。白天,她在婆婆的监督下从事家务劳动,受她婆婆的管教。她必须对她的公公很尊敬但又不能亲近。她必须灵活机敏地处理她和小姑子、小叔子的关系,否则他们将同她捣乱。她要负责烧饭,而在吃饭的时候,她只能坐在饭桌的最低下的位置,甚至不上桌吃饭。 必须记住,她在娘家的时候,生活是相当自由的,因此,可以想象她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新环境。这是她要严守规矩的时候了。她偶然也被允许回家去看望她的母亲,并向她的母亲哭诉番以解心头之闷,差不多所有的新娘都是这样做的。但正如俗话所说,“泼水难收”,没有人再能帮助她。她只能接受她的地位和处境。宗教信仰在此也起着促进的作用。人们相信,人间的姻缘是由月下老人用肉眼看不见的红线绿线牵在一起的。在结婚仪式上也象征性地用红绿绸带来表示这种结合。每一个结婚典礼中都可看到刻印在纸上的“月老”神像。人类本身无能为力的感觉,引起了这种宗教信仰,并借此减轻现实的压力。至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缓和新娘的反抗倾向。 引自第43页 但家庭纠纷更经常地发生在媳妇和婆婆之间。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婆婆是媳妇的潜在对手。她们之间发生摩擦是司空见惯的,因而关系和睦就会得到特殊的赞扬。有人如果听到老年妇 ....... 老年妇女都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儿媳妇总是不合意。 ...... 家庭中的这种三角关系使得家庭很难保持和睦相处。 ...... 媳妇无权提出离婚。她唯一可以采取的有效行动是放弃家庭。 ...... 当婆婆的有特权,这是事实,只要她得到丈夫和儿子的支持。 引自第45页 【过于炸裂了】
4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