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我对自己未来从事与国际法相关工作的计划还有些模糊。这个时候,韦伯斯特教授告诉我一个最新消息:一些中国的机密外交文献正在北京准备出版。这将打开外交史上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那个时候,随着有关世界战争起源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地出现,对于学者来说,外交史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清楚:发生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原因,谁对谁说了哪些话。再过7年,威廉·L。兰格(William L。Langer)的《帝国主义外交》(Diplomacy of Imperialism)一书设定了更广泛的形式,强调国家利益以及公众舆论自由。[在24年后,他的两卷本《世界危机和美国外交》(The World Crisis and AmericanDiplomacy)斯斯特代,那种令沉、完全深人地探索记录里的所有细节已经不可能了。]
查尔斯,韦伯斯特建议我进行中国问题研究,这对于22岁的我来说,很有新鲜感,当然似乎也没别的人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我将成为一位先驱者,将继续成为学术上的独一无二的人。而研究中国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巨大挑战。更重要的是,我习惯于不断挑战,扫除障碍,因此每隔两年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不懂中文,但很多在中国的外国人学会了中文,所以学会中文是完全可能的。同时,我认为哈佛以及美国都需要了解中国。显然我所要做的事情,是一种出于信仰的行为,就像我的叔祖父,他认为耶稣应该被印度以及所有其他的地方了解。引自 第1章 为何我将目光投向东方 查尔斯,韦伯斯特推荐我从马士(H。B。Mose)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入手,于是我从英国订购了全套厚厚的三大卷,并在横渡大西洋的途中研读它们。我睡在“新阿姆斯特丹号”正对着螺旋桨上方一个减价的次等舱里,旅途中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阅读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这个主题让我很有些不舒服。马士博士对英国官方记录的总结表明英国对于清王朝的压迫一直持续到1860年,他们攫取种种条约特权,并且从此加强了对这个王朝的影响和控制。引自 第2章 了解中国
苏慧廉
1874年哈佛大学毕业生马士在成为研究中国对外关系方面的史学家之前,曾经在中华帝国海关总署工作了35年。在他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的序言中,马士说他一直计划用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爵士(Sir Robert Hart)的日记来写海关历史,但是赫德的后人拒绝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我不得不通过伦敦的英国外交部的信件来接近中国,并且我决定将这种特殊的中英机构一中国海关作为我研究中国的出发点。
我的文学士论文导师由一位退休的传教士、中文高级讲师苏慧廉(Willian E。Soothill)博士担任。苏慧廉是一位极其友善的老人,他向我解释他正在校对他的中国佛教术语词典,所以他很高兴在下午茶的任何时间与我会面。不过,至少他同意帮我给已经退休不在伦敦的马士写信。
回到伦敦之后,我拜访了韦伯斯特夫妇的一位挚友,艾琳·鲍尔(Eileen Power)教授,她长得很漂亮,眼光也很犀利,正像关于她的传说那样。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人们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研究是学术界的一块处女地。作为一名中世纪史学研究者,艾琳致力于研究前往震旦的古代欧洲旅行者。她参加了1929年的太平洋国际学会京都会议。她的同事R。H。托尼(R。H。Tawney)刚刚去中国游学,他的著作《中国的土地与劳工》(Land and Labour in China)于1932年出版。艾琳·鲍尔很支持我,尽管当时我只是一个身处困境的研究生,自称是中国研究的专家,却没有任何作品来证明自己。20年之后,在哈佛大学,我很高兴看到我的研究生们能够写出很优秀的关于中国问题的论文,这些论文水平很高,足可以收录在每年一辑的《中国论文集》(Papers onChma)中,论文被编入此书足以证明作者在此领域的造诣。专家的培养就如同养育子女一样,有其自身的需求。我们坚持出版《中国论文集》长达24年之久。引自 第2章 了解中国
奔赴中国
在1931年春天的假期里,我的母亲来到了英国。我带着她参观了牛津大学,还拜访了马士、扬夫人和兰伯特三家人。后来我们再次去了巴黎,首次游览了意大利。夏天,我去坎布里奇和新罕布什尔州的富兰克林看望了威尔玛,而她也来苏福尔斯游玩了一次。在这一系列社交活动结束之后,我也顺利结束了在牛津大学的学业,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圣诞节,我和科特尼·扬一同从热那亚(Genoa)出发前往中国上海。拖着行李,我们登上了北德意志劳埃德航运公司(Nord Deutscher Lloyd)的货船“阿德勒号”(Adler,“鹰号”)。引自 第2章 了解中国
不平等条约对上海的控制力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从上海的外国公共租界Bund of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外滩登陆,距离日本巡洋舰“赤云号”(Idzumo)以及其他舰船只有几百码。他们当时正在炮轰闸北,这是上海的一个区,位于苏州河的北面。来自广东的第十九路军在被炮火炸成废墟的建筑下挖掘战壕,到晚上通过上百码宽的苏州河运送补给,因而日本海军也无法进行有效阻拦。此刻的日本刚刚将满洲吞并,尚未作好与英美对抗的准备,因而上海的中心、苏州河以南的上海公共租界依然是一个中立的避难所,就像之前军阀混战时一样。引自 第3章 来到北京
科特尼·扬和我在柏林顿酒店(Burlington Hotel)安顿下来,这家酒店是一座极具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完全仿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坐落在南京路向西伸长的静安寺路。随后我与圣约翰大学的教授这亨利(Harley F。MacNair,后来去了芝加哥大学)取得了联系。他刚刚删改完马士博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并添加了新的内容,使其成为一本新的著作一马士与宓亨利合著的《远东国际关系》(Far Ea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他现在正忙于收容难民。晚上他带我们来到难民救济委员会,这是一座位于市中心的没有完工的建筑,里面容纳着成百上千来自闸北的中国难民,蜷缩在寒冷潮湿的草堆里,每个家庭只有用稻草捆绑着的很少的行李,那是他们全部的家当。在屋顶上,我们可以看到战火始终笼罩着苏州河北部。日本的侵略就像是一场自然灾害,无法阻止。西方扮演的角色只能为中国人减轻一点苦难,如同饥荒中发放救济粮一样。引自 第3章 来到北京马士博士给我介绍了他的继任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稽核科税务司魏尔特(Stanley F。Wright),事实上他正在完成一本鲜为人知的海关档案概要《赫德与中国海关》(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魏尔特先生带我来到上海俱乐部以及它的“世界上最长的酒吧”吃午餐,同行的还有其他的高级税务司。引自 第3章 来到北京
Owen Lattimore
在一位可靠的随行人员的陪同下,欧文骑着骆驼向西前往几年来鲜有外国人到过的地方。欧文在那里撰写了《通往突厥斯坦的沙漠之路》(ThDesert Road to Turkestan,1929年出版),这是一本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旅行历险指南,同时更多的是一位极具才华的观察家的记录,而作者从孩提时代就会讲汉语,之后又开始学习蒙古语。后来欧文获得一项基金,在哈佛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社会人类学研究。1932年,当时日本公然制造伪满洲国事件达到了白热化,欧文出版了《满洲,冲突的摇篮》(Manchuria,Cradle of Conflict)。该地区的现代国际史的布局,把它同中国早期历史联系起来,并且出色地勾勒出中国北部和西北边疆一带的非汉族部落政权兴衰的轮廓。这使得作者成为一名潜在的“地缘政治”思想家。关于地缘政治,这是一个术语,是由当时豪斯霍弗尔(Haushofer)以及其他关注“中心地带”和边缘区域的学者在欧洲普及开的。引自 第3章 来到北京之前欧洲人记录的内容一成不变,都是关于条约特权和利益的,一切都归于欧洲的海上入侵,在这样的环境下,此书就像一阵清风给人带来清新的气息。当时,很多权威专家出版了大量关于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权和利益等方面的书,关于满洲的也有三卷,包括了许多法律的细枝末节,但并未涉及当地民众以及他们早期的斗争。在我看来,欧文的主见一经阐发是不证自明的。他1940年出版的巨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Inner4sianFrontiers of China)给予我很多我至今仍在探索的概念。和往常一样,当你追根溯源这些思想时,毫无疑问它们还是悬而未决,如果突然从其他地方寻找到了灵感,你如何能确信这就是正确的呢?欧文通过他的想象力,结合他的实地观察,建立了一个历史理论的城堡。也许那些对知识并没有多少建树的汉学家只会对其报以嘲笑,但是他超越了那些学者研究的领域,已是一位蒙古问题专家。引自 第3章 来到北京
William White怀履光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场失去控制的古董争夺中,怀履光主教比其他人作出的贡献要多很多。在我们拜访之后的一年乃至更长时间里,主教一直都忙于抢救那些之前通过特殊交易从中国人手中获得的文物珍宝。
怀履光有着多重身份,“曾是河南主教,也是多伦多大学的中国考古学的副教授,同时还是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收藏区的主管者”。他在1934年出版了《古代洛阳古墓:公元前550年河南新郑一组五室陵墓的结构与内容纪实》(Tombs of Old Loyang:A Record of the Construction andConients of a Group of Royal Tombs at Chin-ts'un,Honan,Probably Dating550BC)[上海别发印书局(Kelly and Walsh)】,书中配有l87幅插图,由福开森作序,威尔玛绘制封面。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无名人士挖掘出的文物,而主教依然与这些不知名的中国挖掘者保持联络,从而得以到现场参观考察。他们在从事一组8座古墓的挖掘工作,里面有古战车、马饰、马的骨骼、墓葬家具、武器、礼器、翡翠宝石、玻璃制品以及钟和石编钟。
有一些上面还有刻有具体日期的碑文。但8座古墓中只有一座被完整地发掘出来,因为“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来进行挖掘,其他的则是通过垂直竖坑挖到入口处才进人墓内。…这意味着许多大体积的古墓物件,比如巨大的三足铜鼎是不可能很轻易地从古墓移出的,而且有时候为了将文物移出,免不了要无情地将它砸碎”(第20页)。
怀履光主教简洁地记录道:“等到这些古物被编号登记之后,大概有80件青铜制品公之于世。然而当墓穴第一次打开时,挖到它们的人将这批青铜器藏在自己家里。”(第59页)
福开森的序言写道:“怀履光主教十分幸运”,他“通过可靠的担保人,跟进挖掘的每个的操作,并从墓内随葬品中获得很多样品一个对当地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的人,可能会使工作受到阻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合这类工作的人当时就出现在了那里”。引自 第4章 开始观察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伟大的为社会正义而战的美国勇士之一。她身材矮胖,有着方正的下巴,1932年的时候看起来要比她生病患胃溃疡的时候强壮很多。她在科罗拉多矿区小镇的社会底层长大,那里是美国人的梦想变成噩梦的地方。她的父亲因酗酒而死,母亲因工作过劳而死,而她的婶婶则成了一名妓女。艾格尼丝·史沫特莱靠着自己的智慧和个性而生存下来,她终身未婚,没有子女。她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名记者。印度争取自由独立和她的印度情人教会了她许多东西。在德国她曾一度精神崩溃,并撰写自传(现在成为经典)。最终她以享有盛誉的《法兰克福日报》(Frankfurter Zeitung的通讯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引自 第5章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眼中的中国1934年11月在上海,艾格尼丝从莫斯科回来看望我们。她看上去很麦倦,而且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她的第二本书《中国红军在前进China3Red Army Marches,1934年出版)试图向西方公众展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农村的革命事业。就像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China,1938年出版)一样,之后深受大众喜欢。但是艾格尼丝与其说是记者,不如说是宣传者,而在我看来,埃德加·斯诺则恰恰相反。引自 第5章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眼中的中国
Harold Issacs
1934年4月,哈罗德和维奥拉搬到了北京,和我们做了一年多的近邻。他们的房子是威尔玛帮忙找到的,在大羊宜宾胡同1号(我们住在10号)。他们还随身带着翻译助理以及1000多页的珍贵文献资料。随后根据这些资料写出了一本经典之作《中国革命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Chinese Revolution)。此书由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作序,1938年在伦敦出版。这是一本当代历史的杰作,阐述了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合作及斗争的过程。书中对于1927年中共的灾难作出了解释,事实上是斯大林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与托洛茨基斗争而准备牺牲中国革命。这只是“可能的事实真相”,事实也可能并不是这样。年轻的中国革命家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解释革命失败的原因,然而如今历史学家都倾
向于将其看成是难以避免的事实: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彼此还并不适应。无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为了打败那些以城市为根据地的国民党几个条件
一农村根据地、军队、组织一都应该是必要的。如此看来,“可能的事实真相”依然存在争议。
由这些档案产生的最终希望的破灭可能在于:1931年5位颇具献身精神的年轻作家英勇就义,同时还有另外19位共产党领导人一同献身,他们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新任的领导阶层刚刚从莫斯科归来,很显然,他们出卖与其抗衡的人给国民党,借敌手除掉他们,一边又利用烈士来煽动情绪,一举两得。
哈罗德是托洛茨基的狂热崇拜者,他曾去挪威拜访托洛茨基。但是你不能称他为托洛茨基分子。伊罗生始终是伊罗生,对于我远离现实的历史学术研究报以善意的嘲笑。他以崭新的眼光看待一个个事物时,同人类的弱点对抗也在不断扩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新闻周刊》(Newsweek)的战地记者又回到了中国。后来他写的《心影录
一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印度的形象》(Scratches on Our Minds:American Images ofChina and India)是一部内容丰富并且具有独创性国际视角的研究著作。作为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还写了其他的一些专题著作,关于美国黑人的作品《美国黑人的新世界》(The New World of NegroAmericans)、关于少数民族的作品《部落的偶像崇拜》(Idols of the Tribe)等。他不可避免地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没有博士头衔的教授,他依然傲慢地反对学院派的研究方式,但给学生很多启示。引自 第6章 哈罗德·伊罗生与恐怖行动
通过使用中国和英国的文献资料,我完成了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1858年条约签订之前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并且在中国社会与政治学会(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进行了演讲。这篇论文发表在1934年7月那期的《独立评论》上,该刊物由蒋廷黻负责。这篇文章涉及的相关中文文献资料,我并没有按照注音、汉字以及英泽这样的顺序进行排序,而只是插入了中文注脚。这让韦伯斯特·巴克斯特(Webster Baxter)教授以及其他被赠阅者感到有些难以理解。文章主要提到1858年间由于条约的效力,允许鸦片进口,开拓了鸦片的销售渠道,并采取非正式税收,因为进口鸦片已经无法阻止。引自 第8章 成为专家,任教清华
明义士
在济南,她们见到了明义士博士,他是加拿大传教士,也是考古学先驱。他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殷墟甲骨》(Orade Bones from the Wasteofn)提醒那些西方学者关注商代遗迹。在福开森博士的介绍下,两位女考古学家看到了其在济南的收藏品。她们甚至坐着上山的滑竿去探寻隋朝的洞穴遗迹。后来南行去了济宁,她们找到了令人尊敬的传教士埃姆斯先生(Mr Eames)。他来自伊利诺伊州的杰克逊维尔,在大学时就认识亚瑟·费尔班克。引自 第9章 我们的中国朋友
武梁祠
随后她们乘车到了嘉祥县,并找到了这些著名的石刻。她们发现墙上的石刻被水泥涂上了,成为一间频繁使用的教室的墙壁,没有受到任何保护,然而印有石刻的拓片已经流传了近百年。这些拓片也是三角形的,与石刻形状相符。威尔玛冒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她想要修复这座祠堂建筑。
两年之后回到哈佛,她开始重新整理拍摄的一组武梁祠拓片的照片,并按照它们最初在祠堂内墙上的顺序重新排列。人物图像很有帮助,按照图片指引,她认为西王母石刻所在墙面可能位于西边。她还认为祠堂的北墙应该有一个壁龛,后来在新近发掘的遗址中证实了她的推断。
1938年威尔玛有关武梁祠石刻的文章发表在《哈佛亚洲研究学刊》(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e)上。它表明,在传统上著名的手工制品中一个新的问题被提出,会引起多大反响。之后,威尔玛很快成为梁思成中国建筑研究协会的外籍荣誉会员,并继续以其他的方式进行着考古学方面的
修复工作。后来哈佛燕京学社的副主任格伦·巴克斯特(Glen Baxter)于1972年收集并出版了《文物修复历险记》(Adventures in Retrieval)一书。引自 第9章 我们的中国朋友
我们曾在上海遇到过埃德加·斯诺和佩格·斯诺(Edgar and PegSow)夫妇,1934年他们刚刚结婚就来到了北京,并住在燕京大学附近。埃德加是一位极有天赋的记者,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受过专门教育。1928年上海《中国每周评论》的美国主编约翰·本杰明·鲍威尔(J。B。Powell)使得埃德加的全球旅行计划暂时搁置,他任命埃德加为助理编辑。那时,鲍威尔支持新的南京政府,对老上海人来说,仍是一位令人厌恶的赤色分子,而埃德加·斯诺奉命沿着中国铁路线旅行,撰写吸引游客的游记。他从长江下游出发,经过南京到达北京以及满洲,最终乘火车来到了西北地区。在那里他亲历了1929年至1930年间可怕的西北大饥荒。在他1958年的传记《复始之旅》(Journey to the Beginning)中写道,这场使生灵灭绝的可怕经历让他决定投身于中国人民的事业中。他不是一位理论家,而是一名记者,但是他与宋庆龄及其他人的友谊将其与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引自 第11章 首次离开中国
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曾和我一同在北京学习语言,如今他在芝加哥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和汉语课程。他看上去特别年轻,这让他很苦恼,实际上他比我们都要年长一些(1905年出生)。他在开始进行中国问题研究前曾是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名记者。他文笔很好,并且已经出版了一本著作,书名为《中国人的世界观》(Sinism: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Chinese W%rld-iew,1929年出版),还获得了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然而,教授们彼此见面时,总是容易把他当成是一名学生。引自 第12章 拿到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卫雯列
1936年他出版的新书《中国的诞生》(The Birth of China)第一欠向西方读者全面介绍了位于安阳的商朝文物发掘所得出的结论。
在耶鲁大学我们见到了赖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在雅礼协会(Yale-in-China)任教两年,并以研究世界范围内基督教传教史为其主业。尽管如此,在耶鲁大学他是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1848年初版,l883年再版]及其子、中国问题专家卫斐列(Frederick Wells Williams)的继承者。赖德烈博士曾深入中国问题研究的真空地带,以攻读他的关于美中早期贸易的博士学位,同时于1934年完成并出版了两卷本著作《中国的历史与文化》(The Chinese::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这套不带偏见的书是公认的极其优秀的著作,由一位充满理性、公正并且坚持不懈地探寻事实本质的学者撰写。赖德烈亲切而友善地帮助每一位来寻求帮助的人。他涉猎堆积如山的原始资料,然后写出手稿,我相信,除了周日外,每天上午他都要投人其中。1948年他曾在美国历史协会演讲,内容是关于基督教对历史的解释。引自 第12章 拿到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其他汉学家
在哥伦比亚大学我们再次见到了毕格(Cyrus Peake)和他资格较老的同事富路德(Carrington Goodrich),在华文学校我向他寻求建议时,富路德曾认真倾听我的自我叙述。他幼年时期成长于中国北方的传教士家庭,这种背景最终使其成为一名汉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的博士论文《乾隆年间的文字狱》(The Literary Inquisition of Ch'ien-lung,1935年出版)已经使他成为中国问题研究领域的一颗新星,在接下来的40年间,他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引自 第12章 拿到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Chinese
禹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我们在1939年至1941年间合作过三篇系列文章,分别论述清代公文的传递、清代公文的不同类型和用途以及清代朝贡体制规则与施行办法。[所有文章都发表于《哈佛亚洲研究学刊》,之后合订成论文集《清代行政研究》(Studies in Ch'ing Administation)。]
有关中国的研究题材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壮大,1970年哈佛大学出版了吴香林(SilasH。L。Wu)的《清廷的通讯系统和清帝的统治》
(Communications and Imperial Control in China)。其他的新发现成果在A北、北京以及耶鲁大学等一些地方也陆续出版。我们一直努力想要获得项根据,以便了解中国人是如何管理他们自己的。引自 第12章 拿到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在富兰克林市度过的几个夏天,是我在哈佛大学5年见习期中不可或缺的经历。这几个夏天允许我扩展博士论文的主题,结合了中国与英国不同的观察角度。于是我从中国的外部边缘问题开始入手,最终写到从北京角度看外部问题,从边缘逐渐发展到核心。《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到1953年才完成并出版。这完成了我为培训他人而进行的自我训练,让我恰好赶上了战后中国问题研究蓬勃发展的机遇。引自 第12章 拿到牛津大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