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3位分析师 讲的10大工业巨子的沉浮故事
骑羊的兔哥 (不求甚解杂读书、自得其乐也)
10大工业巨子的沉浮故事,有的如雷贯耳,如ge,boing,cat,霍尼韦尔,有些不熟悉,儒博,还有个工程机械的uber---搞租赁生意的-联合租赁。也有做乏味生意:飞机座椅安全扣,阀门、泵的transdigm 泛图公司,史丹利公司(遥远的记忆中好像本田老五羊的减震器是这个牌子)。可以看到,ge还真的是职业经理人的黄埔军校啊,好多部门经理都到了书里这些公司做ceo。
现在口碑不好的中子杰克,当年也有慧眼决策的时代,大飞机航发(都是卖刀片模式,发动机不赚钱,靠以后长期的运维来赚钱),发电的燃气轮机,卖消费电子专重医疗设备。接任的 姐夫太差劲了,至少犯了2次大错,还脸皮厚死不承认,收购阿尔斯通是个大灾难,记得这人还写了部《如坐针毡》来为自己辩护,离职后还跑到斯坦福去了,真的。。。。。
波音 也偏离了产品文化,流向傲慢官僚,忽视了对手空客,引来了19年737max的2起灾难。
danahe 公司,房地产起家到制造业,简单的业务管理,注重程序而非创新。 现在偏医疗设备?
cat公司生产也如此混乱啊,也错失巨大的中国市场。远不如小松。
低调的儒博roper 成功来源于并购,不断投资于回报率高的资产。2001-2018由杰利森(中西部价值观,已离世,感觉他像个工业行业的价值投资人)掌舵的17年间,回报13倍,超过老巴同期业绩的4倍!他也是ge人,但看不惯那种官僚文化,那时的ge卖大型设备的模式封神,而杰利森更看重这大设备上不被关注的必备仪器和控制装置,利润是主设备的2倍,而投资有限,经济不好时容易销减。01年55岁的他跳槽到收入不到6亿刀的油气设备小公司儒博,面对周期行业的特性,收购1-5亿的小的利基并购目标,看重现金流。现在偏软件?
霍尼韦尔从2002年摇摇欲坠被 ceo 高德威(非精英形象) 和cfo 给拯救了。
联合技术 公司现在也情况未明,它拥有如雷贯耳的航发公司普惠,电梯 奥的斯,还有西科尔直升飞机,以前的特色是长期10%的增长,现在达不到了,跌倒了6%甚至是4%。
书的最后,作者总结了3个成功驱动因素:1、严格管理成本;往往要用精益生产等工具,不擅长制造而长期成功是不可能的。 2、现金流, 3、资本配置。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