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质量对比
简单水篇读书笔记。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之美,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此虽非奇,岂为常笔?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一切。若无神力,能到此境乎?(摘抄者——这真的不是中学生写阅读题混字数吗?) 古代词曲,写妇女者多;写少女者少。写少女而似此明快活泼、天真纯洁者更少。然而,不知缘何,我读大晏的“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不自禁地联想到老杜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它们之间,分明存在着共鸣之点。此岂为写景而设乎?我则以为正用景光以传心绪。其间隐隐约约,有一种寂寞难言之感,而此寂寞感,古来诗人无不有之,盖亦时代之问题,人生之大事,本非语言文字间可了,而又不得不一抒写,其为无可如何之意,灼然可见,但老杜为托之于丞相祠堂,大晏则移之于女郎芳径耳。(——此乃大而化之,胡乱比较。)倘若依此而言,上文才说的明快活泼云云,竟是只见它一个方面,究其真际,也是深深隐藏着复杂的情感的吧。 (周汝昌)---
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下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在写人。《古诗十九首》曾云“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因怀念远去的人而消瘦、憔悴,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也暗示着离别。“香残蕙炷”,“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残”是一段段烧残。“炷”是香炷,即我们常说的“一炷香”的“炷”。“香残蕙炷”是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这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秦观《减字木兰花》上片云:“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的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的情绪的冷落哀伤,可以为这里作注。但晏殊并没有像秦观以“篆香”比“回肠”这样清楚地表明自己内心之情,他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不明显、不激动,很含蓄。(——对比周汝昌的写法,这个比的还算比较有道理吧。)一般人念起来,因为很容易读懂,所以会一带而过,不再去作深一步体会。但晏殊的词是非细心体会不能得其妙处的。一读而过,他有多少离别相思怀念的情意,因为没有直说,便会被你所忽略了,岂不是入宝山而空手归的憾事?《古诗十九首》所说的离别相思,秦观《减字木兰花》所写的愁肠断尽,都说出了各自的原因,《古诗十九首》里是因为离别的人“相去日已远”,结果才“衣带日已缓”;秦观是因为“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结果才断尽了回肠。晏殊却没有说。那么,他那一份怅惘怀思的情意,就果真是指现实的人与人的离别、怀念、相思吗?晏殊唯其不直说出来,所以才不受个别情事的拘限,才会使你想到整个人生该有多少值得你相思怀念的美好的情事,该有多少美好的人、事、物值得你交托,投注你的感情!这二句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此句大妙。) 可能会有人认为,晏殊这里无非是表现了一种伤春的情绪,欣赏起来,于现实并无怎样重大深远的意义。当然,我们这里欣赏晏殊的词,并非是要大家同去伤春落泪,而是在晏殊的伤春情绪中,实在是有一种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的慨叹和惋惜存在,而且更在极幽微的情思的叙写中,流露出了很深挚又很高远的一份追寻向往的心意。这种情意,虽然表面看来也许只不过是伤春怀人之情而已,但是隐然间却可以使读者的心灵感情感受到一种提升的作用,这种言外的引人感发联想的作用,正是词这种韵文所最值得注意的一种特质和成就。(——很好。)而五代时南唐的冯正中,和北宋初年的大晏、欧阳,则是在这方面表现得最富于高远深厚之含蕴的几位作者。 (叶嘉莹)---
鹧鸪天·佳会(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此词与〔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一阕,是小晏词中两首压卷之作。早岁讲授宋词,总觉得这一首很不好讲,因为要讲的别人都已说尽,自己了无新意。近几年重读此词,逐渐多所领悟;但直到最近重新检玩,才发现自己过去的理解完全错了。主要是错在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上。从前我一直认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本人。因此对上片第二句,我便理解为作者在一位初见面的少女殷勤劝饮之下,由于盛情难却,只好“拚却醉颜红”,旨在不忍辜负她一片心意。孰不知“拚却醉颜红”的人,正应该理解为就是“捧玉钟”者自己。又如整个下片,我原也以为作者是在向他重逢的情人倾诉,其实这首词自始至终,都是以女抒情主人公的身分和语气向她所爱的男子来表达她的深情挚谊的,而上片则是那个捧杯劝饮的女子的难忘的回忆:回忆自己当年作为一个侍酒的歌人,在主人的盛宴上遇到一位风流倜傥的少年,由于一见倾心而情不自禁地向他殷勤劝酒的情景。而她的一见倾心正是通过殷勤劝饮这一细节来体现的。但这还不够,作者为了着力突出女方对这个值得钟情的人的主动追求,更进一步写她虽已不胜酒力,却仍陪着她的意中人尽情酣饮,终于宁可使自己“拚却醉颜红”。这样理解,才见出作者意在抉出女性内心对爱情大胆而迫切的追求,于是更写了三、四两句。这一联,我开始只注意到它的句法,舞到月光低下楼心,渐渐隐没到婆娑的柳树后面去了。岂非天快亮了么?唱歌唱得连扇子都扇不出风来,一则形容歌人全力以赴去歌唱以致忘记扇扇子(扇上画的桃花正以见持扇人的美艳),一则写天欲曙时凉意顿生,扇影可捐而不用了。这样讲并不错,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只是为了用绮丽的对偶句以极写酣歌妙舞的狂欢场面么?若干年前我的理解确只停留在这个水平上。现在我懂了,这正是当年酣歌妙舞的那位微醺的丽人最难忘的一个良宵。她为什么这样高兴?这么不辞辛苦的尽情歌舞?这正是因为在观赏和聆听她的人们中间有她的那个值得为之尽一切力量表现自己歌喉舞袖的意中人。在这一狂欢场面的背后,正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动力在驱使她这样不惜力地高歌曼舞。为了表达她一见倾心的满腔热忱,她把一切本领都用上了,忘记了疲劳,忘记了时间,愿以自己的浑身解数博得知音者的青睐顾盼。用这样具体的行动来描写一个女子的深情挚谊,比千万句海誓山盟的言词可深刻多了,小晏诚不愧为写情的圣手。(——好!)(吴小如,虽然不是这本书里的,但姑且拿来对比一下)
叶嘉莹和吴小如的赏析质量并不负他们的名气。相比之下,周汝昌写的都是啥啊!
不过,像这样的鉴赏辞典,不免会有许多缺憾吧。比如说,并不能精准地将评注者匹配到他们喜欢的诗上,于是就不免会写出一些无聊的套话。叶嘉莹和吴小如应该都能选他们最喜欢的词,因此才说得最好。《鉴赏辞典》也就能作为辞典来看,并不能看到最多的赏析中的个性和价值取向,因此以后还是去读一下叶嘉莹那些讲录比较好。等我先读完这些辞典。
即使如此,周汝昌还是写的太水了……
好吧,以上都不重要!我只是为了以下几张图水个读书笔记而已。昨天我在超市看到了——
晏几道牌笋尖和低脂魔芋,令我感到礼崩乐坏,丧心病狂,斯文尽丧,自求多福……这名字听起来也不是很响亮时髦,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呢!好怪……
反正也不贵,下次买包尝尝……
4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