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
风子 (以勤补拙 千锤百炼)
读过 亲密关系 (第8版)
以前有个同事问我说,你学心理学的,有什么书可以推荐给我吗? 我说:你已经结婚了,那么推荐你看一本书:《家庭的建立、发展和解体》。 结果办公室里同事们哄堂大笑。
其实没有这本书。杜撰这个书名的想法,就来自于《亲密关系》有“解体与消亡”这样一章。
不难理解,同事们爆笑,是因为竟然要讲“解体”。但科学就是科学,单纯描绘一些美好的,那是鸡汤。我甚至在另外一本教材上看到描述:即使最幸福最持久的亲密关系,最终也会解体。这个解体过程从亲密关系的一方去世开始,到另一方去世结束。
这个画面似乎略显悲凉,但犹如《亲密关系》书中“解体与消亡”这个章节一样,我们大可把它当做“反面教材”,让我们懂得珍惜,去学习维护亲密关系。
这个话题比较大。挑一点简单的来说。
近几年社会上有个流行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其实这个说法不攻自破——不努力调查研究,又怎么能做出比较好的选择呢?
当然,这句话能流行起来,必定有其原因。我觉得有个背景是经济下行。原先经济上行的时候,蛋糕越做越大,即使选择错误,多少也能分到一些。就好像前20年房地产景气,拆迁户们完全是“躺赢”,普通人努力攒钱,东拼西凑买下一套房,也能升值不少。现在经济下行,蛋糕小了,努力不一定有回报,选择就变得更重要了。考研人数减少,考公人数增加,就是人们在调整选择。
婚恋领域,也有个类似的流行语:选对人很重要。我有个朋友,对这句话高度认同,但四十出头了,仍然单身。多问一句,就扔出来另外一句:“我宁缺毋滥!”其实呢,她除了上班的见同事,就没有什么社交。所以其实她并没有“滥”的可能,只有“缺”的现实。所以这似乎是 “酸葡萄”心理现象,但我觉得其实还有更深远复杂的社会背景。
跟《亲密关系》中分析的类似,当下社会,网络变大、面对面的社交变少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对于上一两辈人,婚姻更多是一种必须的生活方式,现在则未必了。不论线下还是线上,人们发生关系、确立关系、同居都更随意。亲密和激情似乎都变得很容易,何必要承诺?要婚姻呢?紧跟着婚姻而来的买房、生孩子、养孩子、更是费力不讨好的天方夜谭……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婚恋的动力,其实也没什么婚恋的条件。
这些表面上是个人选择,实际上也有不少是社会条件“夹击”的结果。这包括东西部发展不均,使得年轻人大量离开家乡,前往陌生的城市,之后即使回来,也跟家乡的人际关系出现断层;物理上的分离,给更关注自己的个人主义提供了发展条件。因为身在异乡的人必须照顾自己,也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消费主义也在鼓励大家多花钱才会多挣钱,用金钱去购买幸福,而非发展人际关系;“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网上关于家暴、出轨、离婚的新闻和谣言满天飞;有些极端女权主义者鄙视选择关注家庭和孩子的女性……
所以我觉得很多人不婚不育的理由,可能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简单,不是他们“没有遇到对的人”,而是社会环境的变化让他们几乎没有机会遇到;不是他们太挑剔,而是他们没得选。
我讲的这些其实缺乏真正的研究、实验、数据证明。确实没有能力去做了。但我觉得,从争议当中跳脱出来,尝试爬高一点,从更宏观,更多角度看待问题,通常能有新发现,能从无休止的辩论、争吵、纠结选择、焦虑、停滞当中解脱出来,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我读完《亲密关系》,最重大收获之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