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76.“防止真正革命爆发于未然状态的革命”
1909年,为了响应加强地方自治的要求,清政府在各省新设了谘议局,谘议局议员大部分属于乡绅阶层(地主阶层),议长等领导阶层多由有日本留学经验的改革派担任。他们绝不是革命派,但是宣布独立的正是这些人。他们之所以对清政府不抱希望,是因为如果清政府继续存在,就有爆发真正革命的危险。他们非常清楚如果爆发了像法兰西革命那样的革命,将会引发多么糟糕的政治混乱。在“瓜分”的危机中一旦爆发那样的混乱,中国将陷入异常糟糕的事态。因此他们选择了在打倒清政府的基础上尽快恢复中国秩序的路线,拥立能够使秩序恢复的强力人物袁世凯。我认为应该把辛亥革命看作为了防止真正革命爆发于未然状态的革命。 引自 三 如何理解清末“革命” c.f. 高全喜对退位诏书的诠释:「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革命是为了建国,凡是旨在构建共和立宪国体的武装行为才是革命,故而革命建国成为双方一致同意的基础…“袁世凯条款”的宪法责任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授予袁世凯相当的政治权威,以保证中华民国的宪制得以实施,另一方面也制约着袁世凯的个人野心,即他的权力来自对这份诏书的宗旨之忠诚,一旦袁世凯背叛“共和立宪国体”,势必沦为民国之逆贼,窃国之大盗。
99人阅读
王敬轩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76.“防止真正革命爆发于未然状态的革命”
-
二 警惕“中国中心论”矫枉过正
卢汉超:“西方冲击/中国反应”是费正清、赖肖尔等人给大学写的东亚历史教科书时用的一个大致...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