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则不然,其句句所言,都能为日常处世实际所用,可谓朝闻其教夕可应用之道。这正是我信奉孔夫子的儒教,不以《大学》和《中庸》为重,而独拳拳服膺《论语》且终生不渝之原因所在
……那么,涩泽荣一为何如此崇拜孔子,酷爱《论语》呢?对此,涩泽荣一在《论语讲义》和《实验论语处世谈》中曾做过如下解释。
“我认为,孔子救不是宗教,那么为何对《论语》倍感亲近,把它当作处世的唯一信条,直到八十四岁的今天还把它看成是日常的 规矩准绳呢?这需从少年时接受的教育说起。”“我从七岁时起,父亲便开始教我学《三字经》,而后又在表兄尾高兰香指导下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便是我喜爱《论语》之发端。也许有人会问,四书均为儒教之书,为何把《大学》《中 庸》置于此外而独尊《论语》为是呢?我选择《论语》为毕生信守的规矩准绳,是因为我以为,《大学》如其开宗明言所述,主要以论述治国平天下之道为要,与修身齐家相比,更重于政治方面的教诲。而《中庸》的立足点又更高了一层,论的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等悠远之说,近于哲学,离修身齐家之道较远。而《论语》则不然,其句句所言,都能为日常处世实际所用,可谓朝闻其教夕可应用之道。这正是我信奉孔夫子的儒教,不以《大学》和《中庸》为重,而独拳拳服膺《论语》且终生不渝之原因所在。”(①涩泽荣一「輪語講養」、二松学舍大学出版部、昭和 50 年、第 12~13 页。) “自古以来,所谓的英雄或豪杰,都具有卓越于常人的特别之处和长处,同时又存在非常人般的缺点或短处。而孔子并没有特别的长处,但也没有明显的短处,故称其为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最为合适。……人们可能会觉得非凡的释迦牟尼或耶稣难懂,但不会感到孔子有什么难懂之处。吾人不论遇到什么事情,即使不能为非凡的释迦牟尼或耶稣之所为,但只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就可以做到像平凡的孔子那样。简而言之,孔子是个精通万事、完满无碍的人,也是个常识非常丰富而流畅的人。我深信,只要向孔子学习,遵循其(134页)教导,就能持家立世,成为一个不会被人谴责、成熟完满的人。”① “《论语》中的一些段落由于时代的关系也许不能直接适用于今天的世界。但是,那些与时代没有关系、与人们个人行为相关的教 导,不管是在今天还是千载之后,都可以说是永久不变的道理,随时都可拿来应用。”(2)“孔子并非只取一代之制度,而是折中古今之 事,取长去短,这是适应时代变化的最好的方法。孔子如能生活在今天,可以说其方法还会另有不同。”国"《论语》不是死学问,而是 活学问”。
“我是结合实业来理解孔夫子的经典的,认为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比什么都重要。我读《论语》,认为它是最合理和最实际的,并劝其他实业家也来读《论语》。我相信,通过知行合一来谋求实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国家的富强,以求天下之太平。我之所以服膺《论语》,把实践孔子的教导放在心上,其原因就在这里。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把实业置于政府照护之下,那么实业是不会发展起来的,而应该做的是促使民间能够涌现出一些高品位的知行合一的实业家来率先从事实业。正是因为这样想我才成了《论语》的鼓吹者。”④ 在以上摘录的几段话中,涩泽荣一清楚地说明了自己崇拜孔子酷爱《论语》的理由。他首先提到的是少年时所受到的启蒙教育,这确实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少年时代所受的启蒙教育在一个人思想上打下的烙印毕竟是十分深刻的,对其后来人生观念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涩泽荣一当然也不例外。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135页)是涩泽荣一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对孔子及《论语》的认识。……
①涩泽柴—『論語諜義」、二松学舍大学出版部、昭和 50 年、第 10~11页。 (2)涩泽青淵記念財团奄門社編「設泥棠一传記資料」、涩泽青淵記念財团奄門社、別卷第六、第 657~658 页。 ③涩泽青淵記念財团童門社幅「涩泽荣一传記资料」、涩泽青源記念財团奄門社、别卷第七、第 626页。 ④喪況青淵記念財团奄門社編「渡泥荣一位記資料」、被記青源記念財团奄門社、别卷第六、第 641 页。
Da Yong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尽管存在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但在两者其间,却不存在作为国家中坚力量的中流社会;而就国民而言,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盛行于世,而国家观念极为淡薄,这是支那最大的缺欠所在。
(二)对中国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严重的贫富差距颇感担忧 涩泽荣一此次访华为时 35 天,对于了...
-
《论语》则不然,其句句所言,都能为日常处世实际所用,可谓朝闻其教夕可应用之道。这正是我信奉孔夫子的儒教,不以《大学》和《中庸》为重,而独拳拳服膺《论语》且终生不渝之原因所在
-
仁讲的是博爱,仁并不只限于爱人,也包括对草木国土这些非感情之物的爱。这是仁的根本之处。而在这其中,爱人是第一重要的,所以要先从爱人做起。
二 对“仁”字的延伸性解读 “仁”字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但在读者看来也是个难于把握...
-
涩泽荣一认为,孔子的这一教育方法抓住了教育的关键之处,因为只重读书而不善实践,结果不外乎是空谈空论而已,而实践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和行为,其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就是忠实、信义。
三 视“忠”“信”为治国和为人处世之本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即“子以四教:文、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