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蒙古与世界开创者(Jahān-gushāy)
沙漠的邻居
读过 蒙古帝国与其漫长的后世
……在俄罗斯联邦境内,除了布里亚特共和国,还有图瓦、哈卡斯、阿尔泰、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卡尔梅克等直接或间接与蒙古有关的行政区域。即使是在已经各自独立的原苏联中亚五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哈萨克斯坦也将国家的身份认同归结至蒙古帝国。
……
当时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就出现了准备隆重纪念成吉思汗诞辰八百周年的动向,但是遭到了苏联的强力压制,政治家和参与者处境艰难,活动被彻底打压。将成吉思汗视为残暴的入侵者是俄罗斯帝国历来的定调,不过是为了将沙皇政权奉作神圣的救世主而使自己的政权合法化的一种手段。苏联恰恰是其真正的继承者,毫不犹豫地实施了其蠢行。这是发生在1962年的事。
……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着名为《中国历代帝后像》的画册,其原图原为大清国内府所存,其中包含成吉思汗的肖像。作为成吉思汗本人的画像,可以说实际上仅此一幅,非常著名且常被使用。为大蒙古国八百周年纪念而竖立的雕像、设计的纸币等,基本上都是以此图为蓝本,电影、戏剧等也以这一形象作为人物造型。但是,此图就如此可信吗?
实际上恐怕不太靠得住。收入《中国历代帝后像》的皇帝、皇后的画像,某种程度上是先有相应的依据或原画,不一定是毫无根据之作。但是说到成吉思汗像,即便是有过原画或什么依据,那恐怕也只能是忽必烈建立大元兀鲁思(1260)以后的东西了。就是说,那终归是一种想象,而且是以中华风格绘制的,很明显施用了这种意义上的“神圣化”笔法。
将什么视为蒙古
一般,人们多根据“蒙古人”“蒙古民族”等说法,认为从一开始似乎就存在这一稳固的人种和民族。而且,今天确实在戈壁之北的外蒙古地区有着蒙古国,在戈壁以南的内蒙古地区有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的内蒙古自治区。如前所述,包括中国和俄罗斯的部分领土在内,欧亚大陆各地区广泛分布着蒙古及其后裔。的确,也许不由得不使人认为蒙古这一人种和民族自古以来就俨然存在。但那只能说是一种错觉或误解。要想说明这一点,既要谈到过去也要谈到现在,情况有些复杂。
不用说,现在被称为蒙古的人们,至少是过去世界帝国时代的“蒙古”人的后裔的一部分。但是,这里想提出的是,在蒙古帝国时代所谓的“蒙古”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这里可能需要多说几句。在成吉思汗统一牧民之前,蒙古高原上割据存在着许多大小不一的部落。其中,除已经提到的克烈、乃蛮之外,还有塔塔儿、蔑儿乞、弘吉剌、汪古等部势力也很强。在那时,被称作蒙古的部落还是个谈不上多么明显强大的集团,但内部也有不少分支。蒙古这一名称本身,在唐代的汉文文献里已出现,不过长时期鲜有引人注目的事情发生。蒙古部发达起来,只是12世纪以后的事情。作为最初的聚合体的蒙古,应该说是一个新兴势力。
蒙古因成吉思汗对高原的统一而成为总体的名称。就是说,那时所谓的“蒙古”即指在成吉思汗麾下结成的政治组织体。也就是说,蒙古是用作国家的名称而非人种和民族的名称。当时还根本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的同一性。即使是囊括在“蒙古”一名之下,人与人之间相貌、语言、习惯也都各不相同。
作为一个衡量指标,蒙古向近代所言“民族”之路迈出步伐,始自忽必烈所建立的大元兀鲁思失去中华本土、构成大元兀鲁思政权核心的大多数人群将根据地移往北方草原之后。实际上其中也包括不少曾在大元兀鲁思宫廷内服侍的汉族人,还有原本来自斡罗思和钦察草原的人们,或是以高加索北麓为故乡的阿速族(今天的奥塞梯)的军人等。拥有多种多样的成员,符合世界帝国的要素。
这些人和以前便分布在高原及其周边的人一起形成主体,开始了另一个时代。如果借用中国史的断代分法,即为明代蒙古时期。通往“民族”之路当中的断坡,可以说始自惧怕北方“蒙古”人进攻的明帝国在大地上刻画出今天可看到的“万里长城”这一坚固的人工国境线,将高原和中华作为“各自的世界”清晰地分割开来。
从那以后,欧亚大陆世界中横亘着最广阔、最优良草原的这一高原,就真的成了蒙古高原。于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逐渐具有了称为“蒙古人”“蒙古民族”也无妨的实体。只是,其后的蒙古人在大清帝国时期与满洲人结成多种密切关系,从而过着非常宽松悠然的生活,但在帝国灭亡后受到了近代化的冲击并领略了欧亚大陆强权政治的风浪。就是说,其现在的状况本身,只是20世纪这一急风暴雨时代的产物。
多种多样的人群
在成吉思汗为大蒙古国命名以后,随着国土的扩张“蒙古”也不断扩大,终于在欧亚大陆各地出现了称作“蒙古”的实为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其中,因时间和地域而异,存在各种各样的人群。他们整体形成一个巨大的同心圆状的旋涡。第一人群是以成吉思汗王室为中心的原来蒙古部的人们,可以说是蒙古人中的蒙古人。不过,也包括在成吉思汗崭露头角时围绕部族内权力与他相争的人。除了旧的部族和亲族关系,铁木真还将超越其上的个人主从关系作为迈向权力的起点。与成吉思汗特别近的王族们,不见得说因为是蒙古部人就能破例得到优待。
第二人群,是1206年国家初创时被视为“蒙古兀鲁思”成员的众多牧民。札剌亦儿、弘吉剌、八邻、阿鲁剌、八鲁剌思等部,他们各自保留着原有部族集团之名,同时又抱有亦为“蒙古”的二重归属意识。第一人群和第二人群的总合,即《蒙古秘史》中记载的九十五个千户。千户是自匈奴国家以来为突厥系、蒙古系、吐蕃系等一系列内陆国家所采用的制度。在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的十进制体系的军事、行政、社会组织当中,千户是日常发挥作用的最大单位。可以将其看作几百人至一千人左右的骑兵以及可以提供这些人的家族集团。
一般来说,在13、14世纪说到“蒙古”“蒙古人”“蒙古军”时,首先以第一人群和第二人群的人类集团为前提。不过照此标准还存在一群“蒙古”,即游牧契丹族。从前构成契丹帝国之核心的契丹族,后来分别生存在东部大金国统治下和第二契丹帝国内。经过第一契丹帝国两百年的岁月,不少人已经城市贵族化,但也有相当多的人仍然浓厚地保留着游牧武士的遗风。对于新兴的蒙古国家来说,契丹族同样出身游牧民,曾组建过多族融合的大型国家,现时在中亚仍保持着另一个政权,是独一无二的前辈。而且,据说他们在相貌、语言、风俗、习惯上,都与第一人群和第二人群的“蒙古”人很相似。
大金国统治时期,在其北方国境地带的内蒙古草原以及都城中都担任防卫的游牧契丹军团,当1211年成吉思汗进攻金国的战事打响时,大举投向了蒙古一方,导致蒙古的全面胜利以及对内蒙古及中都地区的吞并。戈壁南北蒙古高原的真正统一,从此时开始。顺带说一下,在至1215年为止的对金作战中,蒙古军在华北大地上肆意驰骋,进而围困已成孤城的中都,几乎毫发无损地取得了大胜。最为重要的是将东方最强的大金国赶到了黄河以南,把内蒙古、满洲地区和华北的北半部这一牧农复合地带纳入了掌中。新兴的大蒙古国的前途,豁然开朗。
接下来,作为进军花剌子模王国的先行步骤,成吉思汗几乎不战而胜地接收了乃蛮王子屈出律篡权的第二契丹帝国的领土。尽管不好确定当时契丹军的具体规模,但终归是吸收了其治下包括诸族军在内的所有军队。也就是说,自1211年至1218年,东西方的契丹军团原封不动地加入了蒙古国家,被当作“大蒙古”的成员对待,即第三人群的蒙古。
沙漠的邻居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章
历史因何而存在 蒙古长长的身影 在残影的尽头历史中的知识虚构 从1922年左右开始迅速踏上了以...
-
第一章绵延不绝的欧亚大陆国家的传统
……“亚细亚”之名,起源于古代亚述语的asu一词,意即“日出之地”。与同为亚述语的ereb或ir...
-
第三章大蒙古与世界开创者(Jahān-gushāy)
-
第四章蒙古与斡罗思
一直以来存在一种俄罗斯属于欧洲的固有认知,同时又被刻上了所谓斡罗思是“文明地域”、草原...
-
第五章蒙古与中东
旭烈兀兀鲁思在完者都时期新建了帝都苏丹尼耶,其壮丽为中东甚至世界所夸赞。苏丹尼耶原址本...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