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意义
S.S.Serena
读过 寻觅意义
这种种愿望,你以为只是你自己的理想,其实是你所处的那个世界的现实。它给了你一把尺度,衡量优劣,区分进步与落后。有了标尺,就有了普遍认同的意义,我们就感到省心,无需寻觅意义:我们本来就生活在意义之中,为什么还要寻觅?然而,这当中还有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对这个意义标尺要有一种真正的领会与认同。
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把资本主义与唯心主义联系起来,似乎不通。我们今天谈到资本主义,总觉得它强调物质利益,资本的原则好像就是唯物主义原则。其实它是唯心主义的。为什么?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标是抽象劳动的积累,资本就是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这种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形成了对具体劳动的统治权。资本就是这种统治权。在这种统治权下,我们每个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必须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奉献自己,也就是为一般交换价值的增长(即资本的增殖)奉献自己。这就是把人类的全部感性财富的感性特质抽象掉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的感性劳动,我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命表现,我们赢得的每一份感性财富,都被抽象为“交换价值”。物质生产被理解为一种出自理性的自我规定的活动。而自然界,包括我们人类的感性生命,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就是有待它去处理的抽象的质料。所以,我们大学毕业之后就被合适地称为“人才资源”,我们是“资源”而不是“有感性生命和生命理想的人”!我们怎样看待感性财富,我们也就怎样看我们人自身,我们无可避免地被物化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原初的、亲密的感性关联,我们在自然界中如同在自己家里的那种感觉,统统被抽象掉了。所以,资本的原则就是唯心主义的原则,它把劳动抽象化。在资本主义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统治关系,其实质是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的统治。正因为如此,这种统治获得了一种“市场平等”的隐秘形式,这就是奴役的当代文明形式。
马克思为什么要批判拉萨尔的《哥达纲领》?它看上去不是一个很好的社会主义纲领吗?它的第一部分说:“劳动是一切财富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但马克思说这是“资产阶级的说法”,为什么?因为光有劳动是不行的,还有自然界呢。如果没有自然界,劳动能产生什么财富吗?劳动将失去自己的生存资料,劳动自己的生存资料就是自然界。拉萨尔想要为工人阶级赢得更好的生活状况,但是并不否定抽象劳动的统治权,所以,他所想象的社会主义,其实就是每个人都做资本家的社会,或者说是一个没有资本家的资本社会。这是一种不动摇资本大厦的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仍然是奴隶,只是得到了较好的待遇的奴隶。
所以,工人阶级的解放是要推翻资本原则本身,即推翻资本的唯心主义。这个唯心主义现在十分强大。为什么强大?因为被积累起来的劳动(生产资料就是这种积累)作为一般交换价值,成为一种虽然抽象却很真实的社会权力,可以购买和支配他人的时间和生命活动。
有两种劳动:当下的现实的活劳动,和积累起来的死劳动。这两种劳动不结合,就没有生产,但现在是以这种方式结合的:积累起来的死劳动支配活劳动,而不是活劳动支配死劳动。马克思所主张的社会主义革命,正好是要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让活劳动支配死劳动,即支配积累起来的劳动。
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转变,是一场唯心主义的进步、唯心主义的胜利,因为它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根据于理性的”权利,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历史的根据、光荣的传统、高贵的血统等等。所以,资本的时代就如此这般地把以往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所具有的宗教唯灵论的、神圣的光环通通取消掉了。欧洲社会就这样进入了近代。
我们今天所能谈论的进步,统统都与资本增殖的效率联系在一起。尽管我们仍然能够谈论文化的进步、精神财富的创造,但是这些活动如果不能为资本带来效益,就一天也维持不下去。凡是与资本增殖无关的人类活动与人类爱好,统统都是个人琐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时代是一个意义空场的时代。
S.S.Serena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两种真理;对艺术的又一轮讨论
我们进入这些作品,是为了看到和听到自己。但是,你听得到你自己吗?假如你的心灵是不够丰富...
-
传统之于教育和民族
我们有不同的人生际遇,有下岗的,有当官的,有做学者的,但是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互相之间没有...
-
寻觅意义
-
寻觅意义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完全用因果决定论来说明物种的进化。我们若仔细想一想,会发现这种理论有...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