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引自 01 坐标 • 博物馆馆长说/1 2019年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引自 01 坐标 • 博物馆馆长说/1 ......包括国际博协关于博物馆的定义里,有一项一直没变,是“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
2021年中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6183座, 引自 ● 迷思:“不在场”的博物馆专业/10 国家提出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 引自 ● 迷思:“不在场”的博物馆专业/10 找不到共识会有什么后果?谁都可以用博物馆的名义?图书馆、美术馆这些不叫博物馆的本质上是博物馆,而现在很流行的“失恋博物馆”、卖香水的“气味博物馆”其实不是博物馆。这样下去大众会非常迷糊 引自 ● 迷思:“不在场”的博物馆专业/10 为何今天还要不断地反复讲博物馆是什么,其实还有一个敏感的问题。如果简单说,就是博物馆如何把控好政治与业务的关系。今天的博物馆并没有比一二十年前进步,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是“倒退”的。 引自 ● 迷思:“不在场”的博物馆专业/10 常见的现象是,某博物馆新建的几万平米的大馆,是由城投公司找一家咨询公司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往往在已投入十几个亿建馆的时候,都还没有博物馆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引自 ● 迷思:“不在场”的博物馆专业/10 这种“专业不在场”的现象在今天的中国是不是较为普遍?它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引自 ● 迷思:“不在场”的博物馆专业/10 现在有个现象,好像大小博物馆都变得不能单独生产一个产品,基本产品和服务都社会化外包。 引自 ● 迷思:“不在场”的博物馆专业/10 提出首先要重点思考“六大体系”。第一,博物馆的收藏与研究体系;第二,藏品保护体系;第三,当代语境下的现代化传播体系;第四,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体系;第五,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第六,观众服务与观众参与体系 引自 ●定位:如何去建一座“真正的博物馆”/21 有物的收藏研究与常设展示,就是博物馆......展览馆只是出租场地的地方,它纯粹提供场地,没有自己固定收藏的东西 引自 ◎ 博物馆的收藏与研究体系/28 有个误解,有人以为物一旦进了博物馆,就意味着没用了 引自 ◎ 博物馆的收藏与研究体系/28 2006年首博开新馆,摄影室“咔嚓”一声,一张明代罐子的照片同时就在馆长办公室电脑上和保管室资料库里出现,就可以同时传播。 引自 ◎ 藏品保护体系/48 “特展要完成延续(性)服务,做成永不落幕的展览”(线上展览)
“信息资源部,掌握所有信息资源。硬件可以外包,机房、线路都是共性的,但内容这块是个性的,是你独有的”
“但我一直认为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将考古资料人为地拆分,可能本身就违背了客观规律”
“在湖南省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时,湖南省文化厅又向省政府正式报告,要求建立37 000平米的考古博物馆......如果湖南真的另建考古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怎么办?专业方向如何调整?”
“内容策划外包”:“内容策划外包现象是全国性的。博物馆空心化与非专业化、展览馆化的趋势很明显,这不利于博物馆健康发展。”
博物馆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民国时期,博物馆就归教育部管理,与学校教育接轨甚多。 引自 ◎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75 才知道中国博协成立那么早,1934年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等人倡议组织,“以补充学校教育之不足”,1935年成立。 引自 ◎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75 很多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校友”,他们对自身事业的兴趣始于孩童时代参观博物馆的经历 引自 ◎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75 湘博及很多博物馆,都配备了“移动博物馆” 引自 ◎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75 我们为了学生团队,单独设计了专门的校车停车场,专门的学生入口,独立完整的学生流线通达各个展区、单独教室、3000平米的教育中心 引自 ◎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75 博物馆也一定要考虑远程教育,与之相关的远程教育与直播间,我们10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引自 ◎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75 2003年开始,我们的年终业务会不再是论文单一指标,而是关注收了多少藏品,修复了多少文物,策划了什么展览,引进了什么展览,讲解了多少场次,做了多少场教育活动。 引自 ◎ 观众服务与观众参与体系/92 2008年,中国的国有博物馆,除了遗址博物馆继续收费,故宫、兵马俑保留门票、调节人流,其他基本都免费开放了,特展、临展也几乎免费,全靠财政补贴。它的初衷是惠民......但一刀切地免费,对行业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国家财政全额拨款模式下,效益效率谁来评判? 引自 ◎ 观众服务与观众参与体系/92 截至2018年,中国有6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文博专业,培养的人才会因工资低而选择去相关企业就业而不进博物馆。就是选择博物馆也是冲着其旱涝保收来的,科研和文创缺乏基本的动力。 引自 ◎ 观众服务与观众参与体系/92 在各种手机预约、二维码当道的今天,老年人如果没有得到年轻人的帮助,基本进都进不了博物馆 引自 ◎ 观众服务与观众参与体系/92 ?如果把博物馆当成一个游乐场、打卡处,就完全偏离了它的本质。 引自 ◎ 观众服务与观众参与体系/92 博物馆通病。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现在博物馆的服务都外包,而且条块分割严重,我们在馆里遇到的很多工作人员对馆里的情况很不了解......什么问题都让你去一楼服务台问。 引自 ◎ 观众服务与观众参与体系/92 1996年,上海博物馆新馆成为中国博物馆转型的标志,展陈与运营从此都发生了巨变 引自 ●博物馆思想的形成/113 1965年第七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全体成员大会形成过一个决议,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基本标准是学士学位,不管什么类型的博物馆,任何专业毕业的学士,必须经过一个博物馆学的培训与学习实习 引自 ●博物馆思想的形成/113 民国时期中国博物馆学著作,1936年费耕雨、费鸿年的《博物馆学概论》,陈端志的《博物馆学通论》,1943年曾昭燏和李济合著的《博物馆》等 引自 ●博物馆思想的形成/113 比方说省一级的博物馆,它的使命就不太适合规划为为一个省会城市的某一个社区提供服务。 引自 ●博物馆最适合建在哪里?/124 但至少从博物馆来看,除了特殊类型,其他的都应该融入原有的城区、原有的社区、原有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去重新开辟一个崭新的东西,让人们去追寻、去适应。这不是博物馆的功能与使命。 引自 ●博物馆最适合建在哪里?/124 这算不算中国独有的情况?用博物馆去拉动新城,其他国家有同样的现象吗? 引自 ●博物馆最适合建在哪里?/124 关于物址合一这个事情可以展开谈谈。在广州城,1983年基建时凑巧挖出的南越王墓,也是西汉时期的,参与考古的核心人员黄淼章说,他们比较幸运,挖出时就确定要原址建博物馆。 引自 ●选址的故事/133 国家博物馆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成都博物馆在天府广场,深圳博物馆在市民中心,都在城市心脏区域。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选址成了问题,最后政府将花城广场边预留给广州市博物馆的地拨给了省博。 引自 ●选址的故事/133 上海博物馆是第一座由博物馆人主持建设的博物馆,根据具体需求与未来运营而设计。1996年湖南省博物馆的建设也学习了这种自主建设模式 引自 ●国际招标的故事/144 劝说矶崎新先生不要说“隐形战斗机”,似乎隐形战斗机总有几分敏感。主题转换成“鼎盛洞庭”后,屋顶就被阐述成洞庭湖的水汽氤氲,凝结成一滴洞庭水 引自 ●“鼎盛洞庭”:矶崎新打造的“森林中的博物馆/197 难怪觉得那个屋顶不像......
矶崎新:虽然我们有博物馆、美术馆等不同的称呼,事实上英文都是museum。它是一种机构,与国家、都市,以及周边不同的环境和状态有关。怎么给博物馆这种建筑形式来赋予相关的内容,是博物馆最重要的问题。 引自 ◎博物馆的分支与博物馆建筑类型的开始/208 一代美术馆最初是非常古典的,比如卢浮宫。二代美术馆是空间很中性的白盒子,更容易凸显作品。三代美术馆就跟里面的concept(主题)有关,与美术史发展及作品展示都有很大关系,有一定的激发性, 引自 ◎博物馆的分支与博物馆建筑类型的开始/208 我们询问了馆长,未来这个馆一年预估来多少观众,一天的极限人数是多少。得到的答复是,一年约500万,临展一天最高8万。从我们的价值观看来,博物馆不应该一天涌入如此多的人,而应该注重场所的尊严与参观的体验。 引自 ◎几万人的流线:设计中的重中之重/235 大量人群涌入后,怎样才能让他们静下心来观看?(又希望他们)用怎样的状态去看镇馆之宝? 引自 ◎几万人的流线:设计中的重中之重/235 除了“反效率”的流线,你们还将所有观众导向最高处。将屋顶当公共空间,是不常规的操作。你们是如何思考“大屋顶”的? 引自 ◎公众空间和展示空间的平衡/240 building承担着文明发展的使命,architecture则承担了更多文化的责任,选择哪个范畴将是完全不同的职业道路。 引自 ●用“大建筑系统”来设计博物馆/255 1997年开始设计深圳文化中心时,是传统密集书库阅览的时代,电脑尚未普及,而矶崎新就已经设计出一个以计算机化、网络为中心的数据库,整整一层设置了电脑和各种检索系统的空间。这种实验性很强的形式,也成了深圳文化中心的设计起点。 引自 ●用“大建筑系统”来设计博物馆/255 但上海博物馆是艺术博物馆(上海的地志馆才是上海历史博物馆) 引自 ◎人类学手法构筑区域物质文化史/391 我们面临一个尴尬,长沙市博物馆的收藏与我们有很大的同质性。他们经费充足,都是在全省征集文物,甚至有几个时段的藏品比我们更好 引自 ◎人类学手法构筑区域物质文化史/391 “李建毛:三楼咖啡厅那块本来不是咖啡厅。我与陈馆长最初设想是做一个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展览......”
陈建明:......“马王堆汉墓陈列”一直是1970年代的版本,就是1986年做了微调,其实还是崔志刚、侯良时代的作品。2003年在我手上完成新一轮的“马王堆”展陈。 引自 ◎三个版本的“马王堆”/400 比如辛追老太太的形象复原,这事不能乱来,李建毛副馆长从一则新闻知道了一位赵成文教授是人像复原大家,我们就请了中国刑警学院的这位著名教授来复原。 引自 ◎三个版本的“马王堆”/400 2024年公布的“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emmmmmmm
但这种没有文字、画面记录,全凭想象制作的场景,也有可能误导观众。所以在湘博的设计里,我非常警惕这一点。西汉时期没有留下一个建筑,也没有留下轪侯府的任何线索,房屋、宫殿、长沙城是什么样子全都不清晰,整个空间没有依据可寻。所以在整个马王堆展厅、整个湘博,没有一处仿古的还原场景,连老馆使用的那个辛追夫人复原模型,这次也彻底取消了。 引自 ●用艺术展的方式讲述西汉故事/454 “马王堆”展厅文物只有400多件,“湖南人”展厅有3000多套接近4000件文物 引自 ●“湖南人”展陈设计的得与失/472 2020年云南博物馆一个原创临展“摩梭Moso—婚姻·家庭·生活”,......让观众选择一个名字进入故事,用问题吸引大家进入,也都清晰解答了问题。最后引入当代艺术,以及全球30个家庭的故事。视野开阔,对话明显,没有落入民俗、人类学展览的窠臼,做得非常有当代艺术感。 引自 ◎临展要有学科匹配的专业人员/489 从1950年代开始就很重视临展,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文物局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临展。为何博物馆临展最近几年才有了一点轰轰烈烈的感觉,但专业性仍然不够呢? 引自 ◎博物馆临展要避免展览馆化/493 多个横向研究的展览。2021年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遇到“南越王与滇王”的临展......这是他们继“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齐鲁汉风”“寻找夜郎”后第五个汉代诸侯王展,应该也是这样的策展意图。 引自 ◎博物馆临展要避免展览馆化/493 展览策划初期,我们会开展观众的预置研究,了解观众的审美取向和喜好特点,预测观众的基本构成,由此来讨论展览的教育目标,调研观众最感兴趣的展品,分析观众最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等 引自 ◎往前一步就是谬误/498
5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