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克己
帅云 (莫向外求)
读过 近思录(中华思想经典)
- 章节名:卷五 克己
8、方说而止,《节》之义也。 【译】说话要有节制,不该说的不说,这是《节》卦的涵义。 9、《节》之九二,不正之节也。以刚中正为节,如惩忿窒息欲损过抑有余是也。不正之节,如吝节用,懦节于行是也。 【译】卦九二爻辞所说“不跨出门庭,有凶险”,是不正当的节制手段。以刚毅中正作为节制的手段,例如制止愤怒、堵塞贪欲、禁绝过错、遏制过度的贪恋奢侈,这些才是正当的节制手段。不正确的节制手段,比如用度吝啬、行为懦弱,都是不对的。 12、或谓:“人莫不知和柔宽缓,然临事则反至于暴厉。”曰:“只是志不胜气,气反动其心也。” 【译】有人问:“人没有不知道平和、温柔、宽厚、和缓的,但是遇到事情却会情绪暴躁、处事严厉,这是为什么呢?”程颢回答说:“那是因为心中的意志不能控制情绪,情绪反倒控制了他的内心所致。” 14、制怒为难,制惧亦难。克己可以制怒,明理可以制惧。 【译】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非常困难,克制自己的恐惧情绪也非常困难。克制自己可以抑制愤怒,明晰道理可以消除恐惧。 16、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过,便与克下。室中率置尖物,须以理胜他。尖必不刺人也,何畏之有? 【译】眼睛害怕看到尖锐的东西,因为它会刺伤人不自觉地回回避,这种心理必须克服。室内放置的尖锐物品,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它,克服畏惧心理。虽然物品尖锐,但并不一定是用来刺伤人的,为什么要害怕呢? 19、九德最好。 ①九德:出自《尚书•皋陶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20、“饥食渴饮,冬裘夏葛。”若至些私吝心在,便是废心天职。 【译】“饿了需要吃饭,渴了需要喝水,冬天要穿棉衣御寒,夏天要穿葛衣避暑。”这是人的本能,可以满足。但如果私心想获取超出这个范围的东西,就是违背上天的旨意了。 21、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见,果知未也。 【译】程颢说:我年少时候喜好打猎,现在没有这种嗜好了。周敦颐听后说:“你为什么这么轻易下结论呢?你的嗜好只是潜伏在内心,隐忍没有显露罢了。一旦心意萌动,就会和以前一样嗜好打猎了。”此后十二年间,我看见别人打猎就不由自主地心中喜欢,由此可见,我的嗜好果然没有彻底断除。 23、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 【译】人犯了过错,自责反省,是应该的。但也不应总是念念不忘,在心中悔恨不已。 24、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译】人天然有欲望,只是不能沉溺其中,心里一旦有所偏向,那便是私欲作怪。 33、横渠先生曰: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口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 【译】张载说:气的本原是至纯不杂的,气的欲望表现出来是有占有欲。口腹对于饮食,鼻舌对于气味、滋味,都是占有欲的表现。有德行的人很知足,没有贪婪的欲望,不会因为追求过分的欲望而连累自己的本心,不会因为小失去大,因为末而丧失本。 37、有潜心于道,匆匆为他虑引去者,此气也。旧习缠绕,未能洒脱,毕竟无益,但乐于旧习耳。古人欲得朋友,与琴瑟简编,常使心在于此。惟圣人知朋友之取益为多,故乐得朋友之来。 【译】有人潜心钻研天道,心却忽忽悠悠被其他思虑牵引而去,这是心为气所动了。如果这种习惯成为自然,心思被缠绕,不得解脱,甚至知道这是无益的事情,但仍会沉湎于旧习惯。古人想要结交朋友,与音乐书籍为伴,心思也常常会缠绕于这些方面。但是,只有圣人知道结交朋友的益处很多,所以非常高兴与朋友来往。 引自 卷五 克己
14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