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咒术阶段的咒师个人行为,转化为祭祀阶段的氏族共同体行为,成为日本原始神道的缘起。
……
(36页)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绳纹文化时代绳纹人信仰自然灵和精灵,是以森林、山和巨岩等自然物为对象的。弥生文化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扩散,弥生人对神的观念发生转变,渐次发展到对与农业有关的稻田神的信仰,形成了一种新的原始宗教模式。当时的祭祀,以农事为中心,在春季播种和秋季收割时都举行祭祀,许多氏神祭都是在这两季举行的。祭祀通过部落民的共同斋戒,祈求和庆祝丰收,以及农业共同体的安宁,具有农业共同体的祭事风格。后来形成的季节祭事,发展为春季农耕开始时祈祷农业丰收的“祈年祭”和秋季感谢神灵赐予丰收的“新尝祭”,以此作为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机能,并确立了氏神的谱系。这反映了氏族共同体社会的政治、(36页)经济以及宗教、文化的状况。 当时的祭祀内容也干差万别,包括对人的生与死、生殖、成年、葬仪、镇火、住行等。比如,弥生文化时代的火焰紋土陶器,以火焰纹饰来表现原始人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的力量。陪葬的土偶。之所以以女偶为主,主要是含有与女性生殖能力结合的因素。同时,根据某些出土的土偶的一些姿势来判断,也有似是表现咒术者的念咒姿态,可以想象,这个时期已有向神念咒的场面。【原初祭祀仪式的萌芽,反映了当时原始人对死灵与生灵的认识有了变化,对神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以为人有神奇的灵力,将死后的人神格化。】【于是,由原初以自然灵和精灵作为信仰对象,转向对死灵的信仰,出现祈求氏族共同体平安的念咒行为,从咒术的阶段进一步走向祭祀的阶段。】这是原始神道的人神型信仰的始兆,逐渐形成将死人祭祀为神的风习。 正式进入祭祀阶段,产生人神型信仰为主体的日本土著原始宗教观念。这样,就需要统一的祭祀仪式,在部落氏族中便出现统合祭祀的祭司,并确立祭司的地位同长老。于是,【从咒术阶段的咒师个人行为,转化为祭祀阶段的氏族共同体行为,成为日本原始神道的缘起。】 有关咒术、祭祀等习俗: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记载:“其行来渡海诣中国,恒使一人,不梳头,不去蚬虱,衣服垢污,不食肉,不近妇人,如丧人,名之为持衰。若行者吉善,共顾其生口财物;若有疾病,遭暴害,便欲杀之,谓其持衰不谨。……其俗举事行来,有所云为,辄灼骨而卜,以占吉凶,先告所卜,其辞如令龟法,视火坼占兆。”所谓“持衰”者,居丧守孝也,日本文化史称之为“持衰文化”。这从某个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日本咒术、占卜、祭祀等原始宗教的信仰内容。
Meng Da Yong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从(咒术的)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结构来说,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现象,也是日本原始艺能的最初萌动。
…… (36页)作为最原始的咒术宗教的发展,咒术仪式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充实,形成了多样的特性...
-
这样,以咒语为载体的咒术的内容与形式就成为日本文化整体未分化的母胎。咒术的形式与祭祀形式的形成,是完全一致的。日本原始神道是根植在言灵信仰的文化土壤上的。
……【这样,以咒语为载体的咒术的内容与形式就成为日本文化整体未分化的母胎。】【咒术的形...
-
从咒术阶段的咒师个人行为,转化为祭祀阶段的氏族共同体行为,成为日本原始神道的缘起。
-
这种葬制,已将祭司的死灵魂视为“祖灵”,这是祖先神信仰的开端。从自然神信仰到祖先神信仰,这是日本最古老的宗教信仰形成的过程,也是原始神道缘起和神权兴起的概貌。
《日本书纪·神代纪》叙述当时的葬礼是“八日八夜,啼哭悲歌”,又一书曰:“伊邪那美生火神...
-
原始神道分宇宙为:一是天上,称高天原(天国),是诸神居住的光明世界;二是地下,称夜见(黄泉),是死灵居住的黑暗世界;三是两者之间的地上,称苇原中国,是光明与黑暗、昼与夜、吉与凶、善与恶交错的人间世界
原始神道是农耕社会唯一的宗教实体。弥生时代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农耕祭祀形式由地缘性和血缘...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