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看“现在”,知“未来”——信息的活用
Dancingsea
读过 多而不乱
成熟社会
自21世纪初期起,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整体都开始向“成熟化”方向发展。现代的发达国家均具有富裕但发展缓慢且通货紧缩的倾向,居民寿命长并日益老龄化,人口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在和平安定环境下,人们对饥饿、战争、事故的恐惧减少,但会为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强大压力而困扰。将这些要素总结起来,就是“成熟社会”的状态。
成熟社会的前一个阶段,即“近代社会”是通过快速发展而从贫穷变得富裕的。250年前,欧洲开始产业革命后便日益推进产业化,创建了“近代社会”。
在“近代社会”,大家有简单明了的共同目的,就是满足食欲,减少疾病、黑暗、灾害、寒暑带来的痛苦。人们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理下热情工作,坚强求生。结果就是人口急剧增加,出现通货膨胀。高度发展时期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等新兴国家就属于“近代社会”。
通过发展变得富裕,到达曾经的目标顶峰时,会看到顶点另一边又是不同的风景,也就是“成熟社会”。“近代社会”和“成熟社会”都处于产业化的延长线上。
正如“后”这种消极的表现方式所示,那些曾经没有鲜明概念的东西在进入21世纪后变得清晰,所以才开始用“成熟社会”这种积极的词汇来描述。
目标探索社会
“近代社会”的目的是获得,大家竞争的是达成这个目的所用的手段和对这个目的的完成度。而在成熟社会,我们必须去探索目的。
近代性理论原本就是制定目标,并将达成目的需要的手段细分后进行分析的过程。但在成熟社会,整个过程的出发点,也就是最初的目标制定本就非常困难,反而是顺利制定最初的目标才有更大的价值。
在追赶并超越发达国家的近代社会,无论是国家、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和劳动者,都很容易达成一致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发展经济,制造并出口在全世界销售的产品,然后住上好的房子,购买摩托车、汽车、电视、手机,改善生活质量。在开发产品时也能设定单纯明了的目标,比如不会出故障的汽车、彩色电视、不会漏雨且隔热好的房子。大家会一边竞争一边合作,向同一个目标冲击。换句话说,就是要比赛谁能在既定的轨道上跑得更快。
与此相比,成熟社会中的各个主体都拥有力量,且各自追求多元化的价值。经济增长最多只有几百个百分点,很难切身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企业也不能像以往一样,即使决算时销售额和利润有所提高,股价也不会立刻上升,企业价值也不会马上提高。不仅如此,还会因企业对环保问题的态度、对投资人的信息公开(IR)及黑心企业等这类与道德相关的社会评价,影响损失收益计算报表的结果,甚至大幅影响企业的股价。一旦做不好,就无法聚集资金和人才,连企业经营都无法维持。
如前文所述,在经营企业时无法制定单纯明了的目标,需要在运营时灵活应对多元化的价值观。而且消费者和企业的价值观也各不相同,谁也不知道究竟提供哪种商品和服务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比起考虑如何达成目标,制定目标本身才是问题和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所以才会在本书开头说到预测将来问题的重要性。
成熟社会中的个人
如前文所述,成熟社会在全球化、信息化、服务化、低成长、老龄化、目标探索社会、复杂性逻辑的渗透等趋势中不断发展。
我们再来看看处于成熟社会的个人的情况。
在“近代”日本的高速发展期,我们以所得为目的,通过成长和进步确认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出人头地”)。
但在现代成熟社会,在大众中完成自我确认已变得非常困难,我们需要时刻探索并确认自己的目的和归宿。
描绘个人站在近代社会的入口而心怀不安的是夏目漱石,描绘个人站在成熟社会的入口而心怀不安的是村上春树。
现代人不得不活在这种不安之中,因此比起物质的富裕,更想追求精神的安宁。现代的年轻人更喜欢能和朋友一起乘坐的轿车而不是跑车。在不断脱离物质追求的时代,人们选择能塑造优美体形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穿能修饰身形的衣服;把时间和金钱花在肌肤的基础保养上,而不是化妆。
随着沟通手段日益发达,能够将那些不从属于任何组织的多数的力量汇集于一处。力量主体由此逐渐向消费者转移,企业更需要具备与这些拥有新兴价值观的消费者和整个社会双向沟通的能力。
处于“近代社会”的21世纪末期的景象应该类似于“铁臂阿童木”中描绘的未来都市,以更快更强的技术为基础。现在有时也有人鼓励年轻人谈论这种闪闪发光又激动人心的梦想。但这与“未来导向”的思想完全相反,只是用来怀念曾经的“近代社会”的怀旧主义而已
与此相对,在实际的现代成熟社会中,可以说循环比发展更有价值,收益比规模更有价值,持续比进步更有价值,质比量更有价值,多元性比单一性更有价值,灵活比刚正更有价值,身心安详比新鲜刺激更有价值。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