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
与西方社会政治秩序的不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问题的反应机制也有所差异。社会问题并不是以利益集团和社会运动的形态来表达的,而是通过个案性和临时性的群体性事件来反映的。根据群体性事件的目的、特征和行动指向,我们可以把近十年来中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体划分为以下五个类型:维权行为、社会泄愤事件、社会骚乱、社会纠纷和有组织犯罪。在这些事件中,当前最突出的是维权事件和社会泄愤事件。 引自 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 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指出,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层出不穷的民众抗议活动。但是这些抗议有一个传统就是都在遵守规则。抗议者非常关注国家发出来的信号。他们尽力按照国家制定的规则来进行维权活动,无论这规则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他们都很关注。在英美传统里,权利是指自然权利,是由上帝赋予的而不是国家赋予的。裴宜理教授进一步认为,在中国盛行的以“权利”语言构建起来的道义经济式的抗议,往往要求撤换不受欢迎的低级官员,这类要求偶尔会得到满足。但是,抗议者极少质疑中国共产党或者它的意识形态的统治权威。就这个方面而言,当代的抗议者与封建时代的造反者有不少相似之处。在中国,权利往往被理解为由国家认可的、旨在增进国家统一和繁荣的手段,而非由自然赋予的旨在对抗国家干预的保护机制。在此情景下,民众追求自身权利很可能会巩固而不是挑战国家权力。 引自 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
35人阅读
Strider1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吴稼祥:从新权威到宪政民主
在我看来,把中国当前运行的政治体制称为“新权威政体”比较得体。这有两个理由: 第一,...
-
秦晖:中国的宪政前景问题
在宪政国家,左派反对自由放任(现在的说法是“新自由主义”),右派反对福利国...
-
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
-
王占阳:论超大型国家宪政道路的特殊性/119
从历史角度来看,美国在建国制宪时期只有300万人,国土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公里,远未...
-
张千帆:从“党管干部”到“党管立法
综观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是在制度现代化之后才实现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现代化,而...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