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p43-65
主问题:斯塔罗宾斯基何以将“哲学式的阐释学”转变为“批判的阐释学”
斯塔罗宾斯基的讨论重心由《论科学与艺术》转向了《论不平等的起源》。由此看出他并不欲评论单篇文章,而是对“透明与障碍”这一对概念进行辨析。所以,说这是卢梭的自传显然是荒谬的。斯塔罗宾斯基的论证逻辑也是容易理解的,“先破后立”,驳斥恩格斯与康德两者使用“螺旋上升”与“辩证法、三段论”的逻辑理解卢梭的做法,认为《论不平等的起源》与《社会契约论》并不是上下传的关系,“社会契约”所规定的境界是独立于社会历史之外的,并将在之后的章节中提出自己的阐释。
卢梭从未阐明过这种过渡,他的解释者需要借助其能够发现的各种线索将过渡环节构造出来,但其中任何一条线索都不具有决定性作用。既然我们不得不在卢梭明确表达的东西之外来考察其思想,那么某种程度上的武断就会在所难免。 引自 教育综合法 #社会批判
卢梭批判表象并不是直接目的,而是要寻找罪恶最普遍的原因(不同于伏尔泰对单一社会事件的批评,卢梭的社会批判是反求诸己的)。他所批判的社会是对否定自然的文明。《论不平等的起源》是一部对文明发展的道德判断史。卢梭秉持着静止的、永恒的道德观,因此对无法为过去既存的道德现实背书以证明其正当性,因此,往往会得出“历史确实既定的,但是在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暧昧性结论。
#原初的纯真
“沉默的正当性”:只有在事实(人的直接知觉)附着了道德判断(被卢梭是为“幻觉”)时(道德规范出现后),才会与正当性出现龃龉。
#劳动,反思,骄傲
人为了更好地“支配”自然发明了工具,与自然展开了积极斗争。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期间的胜利与收获让人类感受到自己比起其他物种的优越,进而获得了反思的能力。但是反思的结果也滋生了“恶”,即骄傲。人将这种在其他种族上获得的优越性转移至人内部,在对他人评头论足的同时又矫饰自己的表象企图压人一头、获得尊重。人的需要不再是真实的感官满足,而是“经过想象物与人工化的中间环节”后被制造出来的需要。人们在这一意义上获得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而是一种在比较中、甚至压迫中的无效平等。
#革命综合法
恩格斯将《论不平等的起源》与《社会契约论》看作上下承续的两部作品。他认为,被奴役者通过暴力的方式解放自己是通过社会契约获得更高级的平等。但是斯塔罗宾斯基认为这并不是卢梭的原意。卢梭所提出的受社会契约规定的社会状态并不是进步论式的,相反是独立于社会历史之外的。而革命并不能让人回到原初的自然状态,而只将人们带入永久的混乱中。
#教育综合法
在这一章节,斯塔罗宾斯基第一次声明其“阐释逻辑”,尽管是基于对恩格斯与康德的反思与开脱的声明:
卢梭从未阐明过这种过渡,他的解释者需要借助其能够发现的各种线索将过渡环节构造出来,但其中任何一条线索都不具有决定性作用。既然我们不得不在卢梭明确表达的东西之外来考察其思想,那么某种程度上的武断就会在所难免。 引自 教育综合法 斯塔罗宾斯基的教谕是:在阐释文本时,我们要承认阐释对象无理性、论述跳步等种种消极的可能,并通过其表述惯习加以考察,这样或许难免武断,但是一种对卢梭“总体化解释”(p62)的尝试。但是这样的阐释尝试是需要前提的,对于卢梭阐释而言,康德所谓“卢梭遵循着一个理性方案而展开其思想”的结论是尝试的基础与依据。康德与卡西尔认为,在卢梭的设想中,经由艺术与法律的约束,人们确实能获得自由,但这时他们所自由感受到的不是“感性直接性”,而是“自律意志与理性意识的直接性”。也就是说,相较于原始人,“人化人”所获得的直接性内涵被替换了。但是斯塔罗宾斯基认为卢梭意不在修正,而是通过德性律令的重建产生“人民的凝聚力”,进而修复社会的整体性。
诠释方法的区别:独立于历史之外(思辨的起点)
星莛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p1-42
主问题:斯塔罗宾斯基何以将“哲学式的阐释学”转变为“批判的阐释学” 预测:由于写作时间较...
-
第二章 p43-65
-
第三章 p66—128
卢梭所设想的那种“同一性”真的是普遍的吗? #“把我的信念一劳永逸地确定下来” 斯塔罗宾斯...
-
第四章 p128-161
如果说在《透明与障碍》中斯塔罗宾斯基“创生”了一种语义诠释学,那么那或许就是他对卢梭“...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