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4
*雅典 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
苏菲收到个录影带,里面是艾伯特向她介绍雅典的影像资料,甚至有柏拉图向她提问。
雅典的高城Acropolis是指山城的意思。因地理位置特殊,地势高,古代雅典人在高地下面的平原发展时,高城被当作城堡和神庙。公元前四世纪,雅典人打败波斯人,开启了黄金时代。
世界上最大的神庙,巴特农神殿,意思是“处女之地”,是为了崇奉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而建造的。
*柏拉图 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柏拉图(公元前四二七年~公元前三四七年)
对柏拉图而言,苏格拉底之死证明了当今社会与理想社会之间的冲突。柏拉图成为哲学家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苏格拉底对陪审团的陈情内容出版成《自辩》一书。 引自第68页 柏拉图在雅典城郊创立了个哲学学院,被称作Acadamy(以希腊英雄阿卡戴慕士为名),教授哲学 数学与体育。
永远的真善美
柏拉图:关心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了探究其与人类道德 社会理想及美德之间的关系。
“哲学家总是试图避开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善美的事物上。”
理型的世界&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但我们不能依赖于感官体验(比如看到的事物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真正能认识的是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感官因人而异,但理智是人人相同的(真的超前👍🏻,我觉得更准确的是逻辑,由因推向果的逻辑过程是真正相同的)。“理性只表达永恒不变、宇宙共通的事物。”
因此,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引自第70页 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想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换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引自第71页 简而言之,我们对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确的观念,但是我们却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三角形内的各内角总和一定是一百八十度,这是亘古不变的。而同样的,即使感官世界中所有的马都瘸了,“理型”马还会是四肢健全的。 引自第72页 不朽的灵魂
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感官世界和理型的世界,感官以身体为基础,而不朽的灵魂与理性密切相关。所以探索理型世界就是探索灵魂。
柏拉图认为,灵魂醒来后会回到理型世界的渴望/“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他称之为爱eros。
柏拉图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人并不在意是什么投射了这些影子。
柏拉图同时认为,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原本就已经存在(它和所有的饼干模子一起躺在橱柜的上层)。然而一旦灵魂在某一具躯体内醒来时,它便忘了所有的完美的理型。然后,一个奇妙的过程展开了。当人类发现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形式时,某些模糊的回忆便开始扰动他的灵魂。他看到了一匹马,然而是一匹不完美的马。(一匹姜饼马!)灵魂一看到这匹马,便依稀想起它在理型世界中所见过的完美“马”,同时涌起一股回到它本来领域的渴望。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此时,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从此以后,肉体与整个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型的世界。它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我要强调的是,柏拉图在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生命历程,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释放自己的灵魂,让它踏上回到理型世界的旅程。大多数人都紧抱完美理型在感官世界中的“倒影”不放。他们看见一匹又一匹的马,却从未见到这些马所据以产生的“完美马”的形象。(他们只是冲进厨房,拿了姜饼人就吃,也不想一想这些美饼人是打哪里来的。)柏拉图描述的是哲学家面对事物的方式。他的哲学可以说是对哲学性做法的一种描述。 苏菲,当你看到一个影子时,一定会假定有一样东西投射出这个影子。你看到一只动物的影子,心想那可能是一匹马,但你也不太确定。于是你就转过身来,瞧瞧这匹马。而比起那模糊的影子,这匹马当然显得更俊秀,轮廓也更清晰。同样的,柏拉图也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人活在影子之间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他们从不去思考是什么东西投射出这些影子。他们认为世间就只有影子,甚至从不曾认清世间万物都只是影子,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灵魂不朽的物质从不在意。 引自第73页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