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将儒家理解为儒教,不是一种学派,而是一种宗教。这和我读雅思贝尔斯谈西方哲学“学派”的理解并不对称。格雷伯确实也举了毕达哥拉斯,或许确实可以说数字教,和其他“学派”不一样。这一点需要再澄清。
2.此处提及,是为了论证轴心时代中,国家与货币的紧密联系。
3.虽然没有提及,但从上述论证,加上孔子复周礼、追求统一国家的思想,或许可以推出,儒家对铸币也有推动作用。但秦统一靠的是法家吧?记不清了。需要再考察。
所以下面这段就解释了,秦速亡,还是靠儒的汉统一。
可见格雷伯也是倾向于省略掉一些例外,不是说某个原则可以绝对运用到所有情况。这里的论证更像是,因为某段历史没有运用/遵循他总结的原则,才速亡,恰恰是一种反证,即“反例速亡”可以强化/支持论证,而不是我想象的“出现反例”就能质疑/反驳论证。
二
1.没有统一国家,也能有铸币,用于支付军事暴力。
2.中国没有金银铸币。
3.中国的哲学学派和宗教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运动。这也呼应了一1的问题。这点说不定能发展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群众路线”之类的红文,但也有发不出来的危险。这种矛盾本身就很有趣。
三
懒得写了
四
1. 提轴心时代,是为了方便指出不同历史阶段下,货币、市场等与国家等的关系的变化。比如从这时候开始,有了市场与宗教二分的思想,提出了慈善的理念,将富人塑造成了债务人,而非债主。
懒得写了
五
1.回应了一1,“儒家确切来说并不是一种宗教”。
2.从债务角度解释了儒家与佛教之争。想起了高中精读的韩愈《谏迎佛骨》。能从这个角度再写篇论文。以及佛教与商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3.解释了儒家对商人、商业的态度,进而解释了中国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儒家正统学说公开敌视商人,乃至牟利动机本身。合理的利润是对商人将财货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劳动的酬劳,而不应该是投机的成果。这意味着,实际上儒家正统学说支持市场,但反对资本主义。这似乎很奇怪,因为我们习惯于将资本主义与市场看作相同的东西。”“中国在其历史的大多数时期本质上是反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国家。”这里打开了一种非西方的可能性。不知道做中哲的有没有做过这类研究,做出来应该会很有趣。
六、近东伊斯兰(信用是资本)
1.这章标题没了!
2.格雷伯时刻注意比较,这种手法很值得学习。
3.世俗政治和宗教政治的区别。这让我想到,之前读刘瑜《可能性的艺术》时,看到宗教信仰之差导致战争时瞠目结舌的感受
七
1.除了找不同,还有找相同。
2.以资本增殖为恶。收租地主之恶。现代何为?
八
1.这次读才意识到从具象到抽象的历史特征变化。
2.格雷伯引用汉语词典,但没写出处,笑死。弘法(こうぼう)にも筆(ふで)の誤り(あやまり)。
3.佛教的“母乳债”相关说法值得记录。“在欧洲和印度,社会回到了等级制度:社会是由牧师、武士、商人和农民构成的等级秩序(在基督教国家只有牧师、武士和农民)。不同等级之间的债务被看作具有危险性,因为它们暗示着双方具有平等的可能性,并往往导致直接的暴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债务的原则通常成了支配宇宙的原则:因果债、母乳债、人与上天缔结的债务契约。从中国历代当局的角度看,所有这些都会产生过分的结果,有可能会造成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秩序失去平衡。政府有责任时时干涉,保持市场的平稳、公平运作,从而防止新的民众动乱爆发。在伊斯兰世界,神学家认为神时时刻刻在重建整个宇宙,因此市场波动反而仅仅被视为神意的另一种体现。”
说起来,魏晋玄学讲佛教因果,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讲债的。如果能有中国这边的专业人士来补充格雷伯的论述,该是多好的事情啊。
九、其他补充
1.微信读书是神!搜索功能真的太有用了。
2.从“中国”这个关键词去搜索,查到这段内容,就能知道:格雷伯在这里提梵书,不是说只有梵书提出了这一点,而是希腊、印度和中国都提出过类似思想,只不过论证到这里就举了个梵书的例子。这一点需要澄清,我之前有误解。
其他还有好多,没时间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