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警戒
帅云 (莫向外求)
读过 近思录(中华思想经典)
- 章节名:卷十二 警戒
3、人之于豫乐,心说之故迟迟,遂至于耽恋不能已也。豫之六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终日。故贞正而吉也。处豫不可安而久也,久则溺矣。如二,可谓见几而作者也。盖中正,故其守坚,而能辨之早,去之速也。 【译】人处于安乐享受的地方,心中喜悦,所以迟迟不肯离去,最后以至于沉湎于安乐而不能自拔。《易经•豫》六二爻辞说,以中正之道把持自己的内心,耿介如盘石,迅速离开是非之地,绝不拖延,所以,守持正固就能带来吉祥。人不能久居安逸之地,持久了,就容易沉湎其中。正如六二卦所言,看到了危险的征兆就应该迅速行动,因为人中正自守,所以会心志坚定,能早早地分辨是非,并迅速离开。 6、《复》之六三,以阴躁处动之极,复之频数,而不能固者也。富贵安固,频复频失,不安于复也。复善而屡失,危之道也。圣人开迁善之道,与其复而危其屡失,故云“厉无咎”。不可以频失而戒其复也,频失则为危,屡复何咎?过在失而不在复也。 【译】《易经•复》六三爻以阴躁之性居阳位,且居于《震》位之上,处于动的极端状态,频繁往复,不能固定。来回动荡的价值在于不断向善,频繁往复又屡屡丧失固守善的时机,原因就在于心不能安定,所以来回往复。屡次向善靠拢,又屡次失去,这是危险的道路。圣人向人们指明了迁善改过的道路,赞扬人们不断向善,又让人明白屡次失败的危险。所以爻辞叫做“厉无咎(虽有危险却无咎害)”。不能因为多次改过复于善而又多次失误,就制止人们迁善改过啊。频频失去是危险的,屡次改过又有什么错误呢?过失在于犯错误而不在于不断向善。 7、睽极则咈戾而难合,刚极则躁暴而不详,明极则过察而多疑。《睽》之上九,有六三之正应,实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虽有亲党,而多自疑猜,妄生乖离,虽处骨肉亲党之间,而常孤独也。 【译】过于特立独行就会性情乖戾,与人难以相处。过于刚愎自用就会性情暴躁,难以明察秋毫。极其精明就会过于苛察而性格多疑。《睽》卦之上九爻,有六三一爻正相呼应,不是孤立的。而此爻属性如此,过于乖戾、噪暴和苛察,这是不合群的孤独命运。例如,虽然有相好的亲戚族人,也会有猜忌疑心,无端滋生乖离之感。即便他身处骨肉血缘相连的亲族之中,也会常常感到人生孤寂。 8、《解》之六三曰:“负且乘,致寇至;贞吝。”《传》曰:小人而窃盛位,虽勉为正事,而气质卑下,本非在上之物,终可吝也。若能大正,则如何?曰:大正非阴柔所能也。若能之,则是化为君子矣。 【译】《易经•解》六三爻辞说:“背负重物而身乘大车,必招致强寇前来夺取,受持正固可以防止遗憾的发生。”程颐《易传》说:小人窃据高位,虽然也会吉利做一些好事来弥补,但是由于小人品质卑劣,本来就不该是在高位的人物,最终必将导致失败。但是,如果小人能做出功绩成就来,那该怎么评价呢?程颐回答说:大的功绩不是阴柔险毒的小人能做到的,如果小人能做到这些,那么他早就变化为君子了。 19、人以料事为明,便骎骎入逆诈亿不信去也。 【译】人如果把预测没有发生的事情当做明智之举,那么他就会急切地去预测那些无法确定的、没有把握的事情,真是浪费时间。 29、未知道者如醉人,方其醉时,无所不至,及其醒也,莫不愧耻。人之未知学者,自视以为无缺,及既知学,反思前日所为,则骇且惧矣。 【译】那些还没有领悟“道”的人,就如同喝醉酒的人。刚刚喝得有点醉的时候,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等到酒醒了,没有不感到愧疚的。人在还没有学习的时候,看自己好像是完美无缺的,等到学习明了义理后,反思从前种种行为,才知道不足,又恐惧又后怕。 30、邢恕云:“一日三点检。”明道先生曰:“可哀也哉!其馀时理会甚事?盖仿三省之说错了,可见不曾用功。”又多逐人面上说一般话,明道责之,邢曰:“无可说。”明道曰:“无可说,便不得不说?” 【译】邢恕云说:“我每天都会反省三次。”程颢说:多可悲啊,那其余时候都做什么事情呢?你错误理解了曾子的“三省吾身”。可见你平日里不曾用功学习,又喜欢盲目模仿说些表面套话罢了,程颢要邢恕云解释“三省吾身”的意思,邢恕云说:“我说不清楚。”程颢说:“正因为你说不清楚,所以一定要你理解后再说。” 引自 卷十二 警戒
11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