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w.H.奥登与上帝/307
奥登在经过七年的思索才又重返安立甘宗的仪式参拜。七年里,奥登一直在思考基督教义的道德内涵,思考“爱人如己”或相反究竟是什么意思。按照奥登本人的记述,这个思考过程起始于1933年的某个“并不全然是基督教意义上的”个人经历,但回想起来,“它”却正是多年后帮助他“重返安立甘宗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奥登说,当时他在唐斯中学教书,“6月的一天,我和三个同事(两女一男)晚饭后坐在草地上聊天,我们之间处得不错,但也不是非常亲密,更谈不上有性方面的兴趣。那天也没喝酒,就是闲聊一些日常琐事而已。但是,毫无任何的预感,我忽然觉得有一股力量袭来,一股无法抵御的、肯定不属于我自己的力量向我袭来。这一力量使我平生第一次懂得了——因为我有切身的感受——所谓‘爱人如己’意味着什么…我个人对他们的感情并没发生变化他们仍然是我的同事,并不是密友一但我感觉到了他们作为个人而存在的莫大价值,我为身在其中而感到高兴。”奥登为此还写过一首诗《夏夜》,诗中对没有明说的那个“它”充满了感激之情,正是“这,我们生怕丢失/我们的隐私”,或简单地说“它”一诗歌以表达对“它”的希望而结束,希望在社会革命带来宽宥和平静之后,“它”又一次会显现。 无论是这一次,还是以后的宗教体验,其实都没能给奥登带来任何自我的满足。奥登的诗歌义无反顾地期待着能摧毁他本人和他的阶级的一场社会革命。他后来又回忆起这一体验时写道,他当时就知道那体验早晚要结束,而“当它真的结束时,我的贪欲和自矜就又回来了…关于这一体验的记忆并不能让我不去利用别人…但它却能让我认识自己的作为,因而要自欺就会非常困难。”他后来在陈述艺术的目的时也表达过同样的看法:艺术“要讲真话,它有祛魅和解毒之功效”,故能使自欺变得更加困难。 引自 诗人w.H.奥登与上帝/307
35人阅读
安弦秘密诗琴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诗人w.H.奥登与上帝/307
据说13岁进入青春期时还有过一段“宗教狂热”(Schwarmerei)的体验。1922年,他15岁那年,一...
-
诗人w.H.奥登与上帝/307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