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论纲
宋王朝在总结历代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佛教采取了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过分抑制的基本方针。与之前其他的所有王朝相比,宋王朝对佛教事务管理的措施更少随意性,更具备系统化和制度化的特点。就僧尼普查而言,次数之多,程序之严密,统计之精确超过了任何时代。宋王朝还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对佛教进行调控,名目之多前所未有。随着财政支绌日趋严重,对寺院和僧人的征收也更加严重,这无形之中助长了官僚机构的违法乱纪之风也加剧了佛教僧团的腐败。这点明清,两朝尽力所避免。
总体而言宋代佛教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禅宗经过唐末五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一派。经历了巨变的禅思潮,开始笼罩整个佛学界,基本奠定了佛学发展趋向的基础。北宋前中期是临济、云门两宗共同推动禅学发展。到北宋末年则是临济、曹洞成为禅宗最重要的两支。直到南宋末年形成了“临天下,曹一角”的禅宗分派格局,直到清末,有没有改变。和文学与士大夫群体交葛较深。
二、域外佛教的持续输入已经不再成为左右中国佛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佛教在循着自身内在的规律发展的过程中,诸宗派别分别出现了所谓的“中兴”运动,其生势之浩大,涉及面之广泛,影响之深远都是此后所没有的。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诸多派其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在唐中叶就明显呈现出来。经过五代的社会剧烈动荡后,多数宗派典型散失,传承断绝。中兴运动正是在佛教义学普遍衰落的情况下引起的。从宋代开始,以注解新译典籍进行理论创造的阶段基本结束,尽管宋代在译场组织、人员配备、译经种类和数量等方面都有值得重视的内容。但是所译经典对当时及后佛学发展演变的影响几乎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三、净土法门经过多途发展,出现了的不同种类的多元复合性质的净土信仰,具有惊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此类净土信仰以僧俗结社为桥梁,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发挥着超出宗教范围的多种社会功能,从佛学内部而言,净土开始成为影响力,仅次于禅学的佛教信仰和实践。
四、在三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三教关系开始进入新阶段,佛教由此逐步形成了新的政治品格和道德观念。让三教从不同方面发挥治世利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王权统治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学说发展的状况,而是社会不同阶层的需要,更是统治阶级的要求。理学也正是在这种时代潮流中产生的。佛教的政治伦理观念开始被公认为是佛教伦理体系的重要支柱,宋代一些提倡儒释融合的代表人物也成为后世的典范。佛教逐渐成为推广和神化孝道的重要力量,成为儒家孝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禅林宝训》比较完整的反映了宋代佛教界把儒家的纲常名教和佛教的戒律结合起来,共同作为道德建设基本准则和内容的实况,对后代佛教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国家至上君主至上的宋王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是诱导了佛教思想剧烈变化的原因。
五、从佛教的传播途径方面考察,自北宋开始,佛教从写经流传时代过渡到了刻印藏经的流传时代,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刻版印刷佛教经典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是在宋代以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刻印总集。从宋代开始,雕刻和印刷大藏经成为历代王朝的重要文化建设事业。从宋到清的大藏经刻印规模之浩大,影响之久远在古代世界印刷史上是绝不仅有的事情。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也对加强与周边地区和民族的思想文化沟通交流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