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笔记
伊萨奥义书 ~ 18首偈颂。 所有相对的事物,最终都是融入绝对的存在。只要是无常之物就不应去追逐,绝大多数人更乐于享受生命,生命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你成为自己的主人,去亲证这种存在,纯粹的觉知,是永远自由,没有烦恼,没有嗔恨,高于思想,超越语言。 唵。彼梵是无限的,此现象界亦是无限的,但此仅仅是彼的投射。若此消失,彼仍与原来一样,仍是无限的。唵。平安归于各人,平安归于大地,平安归于众生界。 白骡奥义书 ~ 六章113诗节 我们应该专注于适合自己的道路,以宽容、友好、慷慨之心对待他者。梵即真理,即宇宙,即我,合为一体,藉着苦修,藉着实践,找到自我,它没有属性,无法形容(任何一个结果都是能量加上感官筛选过的个体经验之和),无生无死,是永恒,是万物之源头,是一切的终极原因。觉悟始于意识的改变,于智慧,解脱是当下的,于禅定,解脱是次第的。佛理解梵就是空无,吠檀多理解梵就是圆满。 薄伽梵 ~ 在佛经里译为世尊,专指佛陀。这里指宇宙大我,拥有六中卓越品质,富有、大能、荣名、至美、全知、超然。 无执 ~“高强度之行动中的高强度之”,必须存在,无法逃离,保持安定,唯有常加练习,五感有觉知,而心无挂碍,无挂碍乎,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每一个体自我都存在三种品质,曰三德,“萨埵”即智慧,代表平衡性,是纯净的,虽无害,但易造成束缚;“罗闍”即激情,代表行动性,充满欲望雄心但进取之志令自己捆绑;“答摩”即惰性,代表暗昧性,特点是无明,易哄骗易懈怠且嗜睡,所有的存在者皆是由此三德的不同组合结果。只有超越萨埵方能解脱,曰自由。我们皆是一系列的行为所决定。一事牵扯另一事最终形成诡谲的循环,这就是生命的演绎,我们所有的经验都是因了羯磨。 个体自我和宇宙自我同立于一颗树上(即身体)。因沉溺于无明,个体自我误以为自己就是身体,其结果便是,在逆境中深感无助,深感痛苦。然而,此同一个自我,藉着灵性练习,就能领悟自己就是无任何属性的宇宙自我,就会摆脱所有悲伤和烦恼。 秃顶奥义书 ~ 三章65诗节 物质可以带给人暂时的满足,并非恒久之财富,不能带给人平安与喜乐,唯有心灵和灵魂的满足才能恒久。做事不对结果有所欲求,抱着诚心尽全力即可(养儿防老就是交换,行善宣扬就是不圆满) 你一直受欲望所驱,你还是疑惑的猎物,你是希望和绝望的祭品。 为了行善而行善就是束缚,因为这构成了我们再生的业力,如同黄金镣铐、铁质镣铐和绳索绑缚没有不同,都是限制自由,只有了解自己,德行和罪恶的镣铐才会消解,业障的彻底销尽就是涅槃。 卡塔奥义书 ~ 一个寓言,六章119诗节 阐述了所有吠檀多哲学的核心问题,婆罗门父子对于献祭品的不同理解,儿子前往死神处,求自我献祭,等候三天,死神满足其三个愿望,一让父亲的心得以平静,二了解火祭仪式的细节,三死后是否有灵魂,第三个问题死神以财富,权利、美色为诱惑让儿子放弃第三个问题,儿子不为所动引出生与死的诠释以及生命的意义。 任何属于现象界的事物都是易朽的。 弃绝和辨别-弃绝意味着拒绝短暂的,辨别意味着能判断何者为永恒,何者为短暂。 当灵魂弱小、萎靡时,就会产生一种空虚感,当认识到自身和大宇宙融合时,则会有圆满的自足感,随后产生愉悦感,刹那的永恒和宁静,修习灵性就是拉长这种刹那。 自我不会被冗长的经典诠释所认识,也不被智力所把握,甚至它也不被深邃的学问所觅得。它只能被探求者的敏锐所捕获,自我会把自己的真实本性向这人揭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