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40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
作者是个印度移民,妈妈是个博士,为了追寻更好的经济生活而带着2个小孩而移民,并在国内 锈带、西海岸四处漂泊过,因而能更好的对比看待美国。 好像2022老巴股东会上有推荐本书?
书的想法来源于作者高中时一个未完成的历史作业,娓娓道来美国400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生动大气,活力四射,每章一个主题,按照时间顺序,有各种耳熟能详的品牌和人物的故事,精彩纷呈。读后会了解这个生机勃勃的国家是怎么萌芽诞生-迅速成长-成为巨人,走到今天的。
1616年五月花号那波清教徒,是在包容的荷兰的城市过日子的,并非是传说中的在英国受到宗教压迫的。 他们也是为了改善经济而想去新大陆的,而且荷兰世俗的“风气”不好,一代人肯定带坏年轻人。正好英国的弗吉尼亚公司经营得 亏损累累,钱花了人死了,需要一批人去殖民开拓荒地。
弗吉尼亚,马里兰(被封地的大贵族以当时玛丽亚王后而命名的),南方这些地适合种植单一作物,特别是当时国际时髦货---烟草,卡罗莱纳种水稻,加勒比种蔗糖,都很适合种植园经济,一开始是依靠佃农(但这些自由人一旦干了几年就要给大片的土地),后来发现用奴隶更省钱经济。而荷兰人探索了哈德逊(委任的探险者)河 ,但当时荷兰在欧洲很发达了,根本对此等荒蛮贫困之地毫无兴趣,哪个愿意从北上广移民到新疆内蒙去讨生活呢。因为人少不成气候,所以后来又被英国人不费一枪一炮就给抢了,新尼德兰 以国王弟弟约克公爵而命名 -纽约。
而北方不适合种植,但河流多交通便利,诞生了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小城市,更适合手工业、印刷、贸易、银行等。
南方的等级分明,这些乡绅-婆罗门, 一方面享乐主义,都是些包法利夫人,而烟草价格波动大,因而负债累累,被伦敦的经纪人卡脖子。哪怕是华盛顿、杰斐逊 也不能例外。
地理影响发展,南方出海口甚多,上百个小海湾,因而也没形成大港口,也没有因此形成的金融服务业。这些行业拱手让给了北方城市,北方最后发展壮大。但当时还是以南方经济为大,1765,弗吉尼亚的烟草+卡罗莱纳的水稻 就占了出口的80%。
棉花大种植,居然是耶鲁的机械天才 惠特尼发明去棉籽的 轧棉机后,才在南卡和佐治亚 推广开来。但惠特尼的商业模式没搞好,机器比较简单容易被盗版,所以在南方到处打官司,焦头烂额也没赚到钱,名声也弄得不好了,南方人看他是北方的敲诈犯。倒是后来他放弃轧棉机生意,利用机械知识转去做军火发了大财,给内战时的北方军一开局就做了1w支滑膛枪,也算是出了口气报了仇吧。
后来慢慢的在下南方扩张去,1820年代扩到阿拉巴马和田纳西、30年代到了路易斯安娜和密西西比(这个地方从拿破仑那买得值啊,1500w 把美国土地增大一倍了,北到加拿大、西到洛基山脉了),棉花占美国出口的一半。而上南方的弗吉尼亚、马里兰 因为土地肥力消耗、烟叶萧条,转而变成奴隶输出地了。那时奴隶价格是同棉花价挂钩的,果棉花是12美分,一个黑奴的价格就是1200美元。
蒸汽机、运河 、铁路、电报 大发展,一个奔腾的时代。
没有动力的时代,东北的那些哈德孙河、特拉华河、康迪涅格河 因为水流疾,没什么航行价值,有了蒸汽机后就不同了。
富尔顿的蒸汽船的成功,在纽约州获得了20年的特许经营权。他喜欢捣鼓和水有关的创新,甚至想发明毁灭性的鱼雷来以战止战,(和机关枪的发明者一样哈)。
靠渡船起家的流氓巨富 范德比尔特这个时候也出场了,梦幻的年代。
内河可以畅通了,但天然水系是南北向的,东海岸被 阿巴拉契亚山脉所隔,匹兹堡运货到远在南方的新奥尔良比同州的费城还便宜。
纽约州发起了挖运河的先河,1817 开始连接伊利湖 和奥尔巴尼(哈德孙河畔城市)长达360英里,600w刀的巨资只能是zf公共项目。1825年全部完成时,伊利运河每年可完成100w吨的运量,非常成功,引发了运河热。有了运河,农作物可以出海,西部广袤的土地也有了巨大的价值,西部由此得到发展。发行伊利债券也让纽约 甩开了竞争对手波士顿和费城。
运河只维持了一代人的热,接下来出场的明星是铁路建设。已经工业化了的英国铁路是运煤到纺织厂去。而美国的铁路变成工业化的催化剂了,成了第一大产业。但美国的铁路不温不火,30年代才开始发展,因为之前的运河热占用的资金太多了。
普通的画匠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改变了信息传播,那个时代的人不懂电, 这种即时传送文字的技术简直是魔法,铁路成本高,而架电线杆的成本才铁路1/100,私人市场可以搞,而且回报快,当时的it业迅猛发展,最后铁路和沿线电报深度融合。
土地也不断的开拓西进。美墨战争刚刚结束几天,加入联邦的加州就发现了金子,真的是国运昌盛、上帝关爱啊。
南方的棉花经济以黑奴为基础的,那时估计一个大奴隶拍卖会的估值,平均700刀一个,全美400w黑奴估值30亿,而当时的铁路总值才10亿!那时北方还在工业化中,工业品靠进口老牌的世界工厂大英的多,全靠南方棉花出口才能平衡贸易。
南方的金融抵押也是靠黑奴,比土地还好的可流动资产。甚至产生了资产泡沫“黑热”。
卡耐基的钢铁,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的炼油产业链),jp摩根的 大合并;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源于1872年马克吐温的书名)。
无线电报、爱迪生的室内白炽灯电灯(那时有用于广场、大厅的电弧灯了)
江山不断有英雄辈出,推动这个年轻自由的国度不断崛起。作者说镀金时代的工业发展主要是由德国移民主导的?第一次听说啊,不知出处。
世纪初,原总统遇刺,副总统泰迪罗斯福接位, 却意外的推出了管控工商业的政策。
1900后的移民 是意大利、东欧、俄等不说英语的了。以前爱尔兰饥荒产生的移民多。
世纪初的小说《屠场》,作者愿意是弘扬社会主义的,结果意外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药品得到了政府的监管。
有意思的是,福特的汽车流水线的灵感来源于芝加哥的这种屠宰场,传送带挂的不是动物而是汽车,工人做的是装配零部件而不是肢解肉类。
开国时,联邦政府职能很小,仅承担了邮局功能,再个10年一次人口普查,还有个海军。现在zf权力越来越大了。
20年代的禁酒令,意大利的教父黑帮 黑市做大。出了个私酒大佬卡朋。以前酒税有许多,现在联邦开始征收所得税了,不要酒的税也无妨。
可口可乐原来是想作药物卖,古柯叶、非洲可乐果可以提神,后来药物要受到监管交税,可乐就和药物割裂脱钩了。
30年代的大萧条,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本来孤立政策的美国卷入2战,珍珠港一年后就产了4.8w架飞机,而以前不到1000架,后来甚至年产到10w架,可以动员通用、福特去流水线大规模生产飞机,克莱斯勒生产30吨的中型坦克,这个国家拥有一切生产原材料、能源,粮食,这个可怕的工业巨人无人能敌。
战后年轻的退伍军人归国,都要成家立业,需要大量的房子里,也带来了社区的郊区化,定制标准house,7000美元可以买一套,邮购目录上都有。中产阶级白人搬到郊区,也是房产税给了学区,提升了当地房价,那时如果有黑人住进社区会拉低房价。而黑人则进入了腾出来的城里。
电影《乱世佳人》万人空巷,成为一代经典。可能也契合了人们对刚刚过去的大萧条的人生不定的记忆吧。同期的迪士尼的动画片《白雪公主》也是一炮而红,成为了美国文化。
电视因为2战而延迟了一些年,实况转播、政客辩论,肥皂剧,也带来新的社会变化。
而肯德基上校鸡块原来是在路口边主营加油站、汽车旅馆的,顺带开个餐厅,因为战后大修州级高速公路,老路人烟稀少,生意门可罗雀,65岁的山德士不得已才卖 炸鸡的配方,这才一炮打响。
麦当劳则是发迹于西海岸,简单的卖汉堡+薯条(这个原来是他家的发迹爆品)+饮料,被个落魄的卖冰淇淋机器的推销员 意外看到其冰淇淋机需求大,而慧眼识珠推广特许经营模式,继而大放异彩。
【4部分】
后面的第四部分,是现代美国了,计算机、硅谷、金融、互联网浏览器、jobs的手机。
硅谷的7叛徒故事比较有名,许多别的书籍都有介绍。
针对科技业的高风险,诞生了vc,kpcb 和 红杉 是2棵元老常青树。
世道好轮回啊,美利坚的萌芽 就是弗吉尼亚公司那种风险投资去探索开发新大陆。那种找下一个big thing 而发大财 的文化刻在了骨子里了。
80年代的垃圾债券,米尔肯。 杠杆收购、私募股权等各种金融创新。道格拉斯有名的电影《华尔街》的原型好像是 国王伊坎收购环球航空,这种激进投资者掌握大量股权, 针对公司管理层发难,改变公司政策,以提高股价。
老巴一辈子最后悔的,65年捡了新英格兰的伯克希尔纺织厂这个烟蒂,却挡不住江河日下,先是有南方低工资地区的竞争,再接着有发展中国家。80年代只好无奈完全退出纺织业务。问他如此当时要买,却还是要卖,老巴幽默地回答:卖的一半是亚当斯密,买的一半是马克思(当地的就业),呵呵。
80年代黑人风,说唱 和明星运动员 能够逆袭。pop之王杰克逊。乔丹代言了nike,aj,开创了黑人代言的天花板,但后来他父亲却因为驾驶一辆雷克萨斯而被2黑人青年瞄上,而杀人越货。
80年代犯罪率超高,内城黑人毒品泛滥,易凶杀。
发源于英国和欧洲的万维网,伯纳斯Lee用超文本把互联网的内容链接在一起了。在硅谷发现了大机会,各种 .com公司 一哄而上, 克拉克和马克安德森成立了网景,从原型的马赛克做了 浏览器,
安德森那时年少创富,上了times封面,是为网络金童。
怪异的乔帮主,首先是在游戏公司雅加达,超前卫的公司,也是能够容忍他了。
而盖茨更传统,不像硅谷文化。
jobs回归苹果后,由ipod 打响第一炮,07年的iphone 横空出世,重新定义了手机。加州设计,中国生产。
书的最后,是2011年 10月,占领华尔街运动时,jobs过世了。
全书最后一句画龙点睛的话:美国。。。资本主义和民主的结合
美国人一直理解物质上的进步要归功于资本主义,但同时,他们也会动用自己的民主权利来约束资本主义的滥用。从资助“五月花号”分离派信徒的风险项目开始,相反的力量和动因是美国人理念融合的内在因素,也就是资本主义与民主的不断结合 引自 第 35 章 手机 本书信息量很多而又生动易读,让读者增加了许多常识,是本非常精彩的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