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王好见,小鬼难防/婺源龙脉保卫战/P89
那问题只能出在提调官身上。提调官是负责科举具体庶务的官员,最容易居中搞搞猫腻。这一届的提调官是应天府的府丞,叫徐公申。婺源人一打听,问题还真出在这家伙身上。 嘉靖四十年之后,应天乡试不允许南直隶籍贯的人做主考官,以防有偏袒同乡的行为,对提调官的籍贯却没限制——毕竟提调官不管阅卷,想偏袒也没办法。 可人的智慧总比规则要高明一些。不参加阅卷,同样有办法做做手脚。 徐公申是苏州长洲人,他利用提调之权,故意把老家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卷子和江北的庐州、凤阳、准安、扬州四府的混在一起,先送进考官房;等到阅卷过半,他再把应天、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六府的卷子送进去。 科举都是主观题,是否中举,完全取决于考官一念之间。江南士子的水平,比江北高出一截。徐公申把江南三府和江北四府的考卷掺在一起送进去,无形中会产生对比,让三府中举率更高。 引自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 更何况,本届乡试人数太多,考官阅卷的时间有限,容易心理倦怠。批前面的考卷,可能还会仔细批阅品味;批到后来,便开始敷衍,恨不得全刷下去才好。徐公申把应天等六府的卷子押后送达,等于为自己老家淘汰掉了一半竞争对手。 对这个行为,六府考生愤恨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人家一不受贿泄题,二没冒名夹带,三无涂改考卷,只不过是改了改送卷的次序,没违背任何规则。因此这件事虽惹得物议汹汹,但终究还是不了了之。婺源人得知真相之后,悻悻而退。算了,这次运道不好,下次咱们再来讨回公道。 引自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 婺源县作为朱圣人的故乡,可谓是文华毓秀,人杰地灵,不乏优秀的学子通过科举考试步入朝堂,为家乡做贡献。但突如其来地脱科(被剃了个“光头”)让婺源人倍感惊讶和失望的同时,不禁反思问题出在了哪里?最先让他们怀疑的那就是科举舞弊,毕竟这种事情哪朝哪代都屡禁不止。但那次科举考试的两位主考官都是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之人,既然不是主考官,那大概率是提调官,结果一打听还真是。
与主考官相比,提调官没有批阅考卷的资格,只能负责科举考试的一些具体庶务(比如提调考卷)。那提调官是怎么完成“科举舞弊”的壮举呢?问题恰恰就出现在“提调”二字上,虽然明朝禁止与考生同乡的主考官参与考卷的批阅,但并没有约束提调官。而那场考试的提调官恰恰来自南直隶苏州府,自然有偏袒本府考生的动机。
他先是利用提调之权,将江南三府与江北四府的考卷混在一起,送去批阅。要知道江南考生的人力资本要显著高于江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自然提升了江南三府考生的中举率。
另外鉴于僧多肉少的不争事实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阅卷官越到后面越容易出现身体疲惫的情况。此时他再利用提调之权,将徽州府等府的考卷送去批阅,自然进一步提升了江南三府考生的中举率。
无论规则制定者设计出多么让自己满意的规则,总是会有有心人发现规则的漏洞,来打前人的脸。提调官所做之事并未违反规则,只是更改了次序,但却又完成了舞弊的壮举,可谓是大大的阳谋!这些熟悉规则之人,更是会去钻规则的漏洞,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学法之人更是会钻法律漏洞,轻轻松松就做到了违法而不犯法。
残阳流年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祖宗成法——政策惯性/第三章 稀泥与暴乱/P75
要知道,在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里,政策的执行是有惯性的(比如说在大明)。政策一旦形成惯例...
-
明代科举考试/婺源龙脉保卫战/P88、P90
明代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其中乡试是行省一级的考试,三年一次大比,考试时间是...
-
阎王好见,小鬼难防/婺源龙脉保卫战/P89
-
科举成绩与县域发展/婺源龙脉保卫战/P91
整整六年时间,整个婺源县只出产了一名同进士和两名举人。这个成绩在那些边鄙小县,或许是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