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
《苏轼传》
王水照, 崔铭,
119个笔记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 山如奔马,船似飞鸟,舟移山动之间,前峰后岭,形态各异,纷至沓来,瞬息万变,带给人无限乐趣。高山绝壁之上,小径迂回盘旋,上山打柴的樵夫行走其上,恍如上界仙人,舟中
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
◆ 嘉祐六年十一月,天寒地冻,北风凛冽,苏轼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带着妻子王弗和尚在襁褓之中的长子苏迈踏上征途。
◆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 此情此景,令苏轼悚然感悟到人生的变幻无常: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自注:往日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 “雪泥鸿爪”的名喻,透露出他把人生看作悠悠长途,所经所历不过是鸿飞千里行程中的暂时歇脚,不是终点和目的地,总有未来和希望;况且,无常的觉悟更使他具有了漠视一己得失利禄的超然品格,这种品格和他固有的积极用世、舍身报国的精神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成为他步入仕途的思想起点
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
◆ 王维其人其诗其画,都有一种高洁绝尘的气质,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苏轼对之玩味不尽,他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 然而,五月二十八日,不幸的事情突然降临在苏轼的身上。夫人王弗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留下不满七岁的儿子苏迈。苏轼万分悲痛,回想十年来美满恩爱的婚姻生活,无法接受这惨痛的事实。他呆呆地坐在夫人的灵前,无数的往事一起涌上心头。
◆ 每当有人来拜访苏轼,她就悄悄地躲在屏风后面听他们谈话,过后便以自己精明的头脑加以分析判断,帮助苏轼明辨人情是非。
◆ 久别重逢,万语千言,不知从何说起,惟有默默相偎,珠泪涟涟,在无言中倾诉十年相思的苦痛
◆ 却字字从肺腑流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第二章 世事惟艰力难任
◆ 宋神宗赵顼(xū)熙宁元年(1068),苏轼守丧期满,将从陆路度秦岭、经关中,第三次前往京师。临行前,家乡父老纷纷前来话别,他们在苏轼纱縠行老屋的庭院里种下一棵荔枝树苗,大家举杯祝兄弟俩一路平安,希望这棵荔树苗长大开花、果实累累的时候,他俩功成名就,衣锦还乡
宋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 在民间有一出影响深远的戏文《破窑记》,它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宋朝名相吕蒙正,然而,正是这位出身贫寒的吕蒙正,一朝高中,登上宰相之位后,每天光是喝一碗鲜美的鸡舌汤,就要杀上百只鸡。这是个所谓“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清·赵翼《廿十二史劄记》)的时代。
◆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全国军事机关的副长官),实行改革,号为“庆历新政”。但事隔不久,就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范仲淹、富弼罢职,韩琦被迫离开中央到地方。“庆历新政”的失败更彰显出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以及解决的艰巨程度。
神宗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
◆ 王安石是一位懂得审时度势的政治家,深知国家承平百年,朝廷上下因循苟且,已经形成一种非常保守的政治风气,自己必须积累经验,获得必要的名望和资历,等待最佳的时机,才有可能施展才华,实现政治抱负。早在仁宗统治时期,作为政绩卓著的地方官,王安石就已声名鹊起。朝廷多次征召进京,授以美差,他都辞不应召,将人人欣羡的晋升机会弃若敝屣,加上他生活俭朴,酷爱读书,知识渊博,思想深刻,见解非凡,从而赢得“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宋·黄庭坚《跋王荆公禅简》)的崇高美誉。一时之间,士大夫交口称赞,视为“圣人再世”,人人希望和他相识,个个愿意与他交往。
神宗与王安石,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战略性错误
◆ 在一次又一次面对面的交锋中,王安石显然是变法派的领袖,司马光则成了反变法派的代表。两派的政治思想各有利弊,谁也无法驳倒谁,同样,谁也无法说服谁。
◆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离朝退居洛阳,十五年绝口不谈国事,闭门著述,完成史学名著《资治通鉴》(共耗时十九年)。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 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法,罢去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考试进士,同时,鉴于科举选拔人才的种种弊端,计划兴办学校,逐步实现以学校代科举。
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
◆ 闭户时寻梦,无人可说愁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 文同(字与可)
◆ 他教苏轼画竹,重在写形取意,平时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执笔之前“先得成竹于胸中”,凝神默想,仿佛就在眼前,这时“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出来的墨竹便可以达到形神俱备的境界。苏轼遵循文同的指点,绘画水平长进很快,后来成为“文湖州竹派”的重要成员。但他兴趣广泛,不能像文同一样勤学苦练,所以他的画和文同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
◆ 《石苍舒醉墨堂》六个大字。这时他诗潮泉涌,奋笔疾书。诗的开头用调侃戏笑的口吻说: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chǎng huǎng,失意的样子)令人愁
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待下去了
◆ 这一切思考和感慨都写在了《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暇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七月,苏轼携带一家大小乘船离京
◆ 致仕后的欧阳修日子过得非常悠闲,他说,我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以我一个老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因而自号“六一居士”。
苏轼兄弟的到来,令老人分外高兴。他们兴致勃勃地游览西湖,饮酒赋诗,畅谈终日。一天,欧阳修还故意给苏轼出了一个难题,要他为自己珍藏的一座石屏风赋诗一首。
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 举目四望,枫叶飘坠,芦花夹岸,尽是深秋凄凉的景物。在水天相接的苍茫江面上,人是多么渺小而孤独啊!漫无尽头的长途颠簸中,似乎已辨不清究竟是山在起伏还是船在低昂?生活中,人们常常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怎样才能在无休无止的现实之流的淘洗中,永远地保持一份超然冷静和客观?人生之路似近实远,似远却近,就像诗人这天要抵达的寿州。
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 令苏轼诗兴大发,他脱口吟道: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
◆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生解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的全部教义紧紧围绕着揭示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本质这一中心,包含了十分精深的自然与生命的哲学。
杭州三年,苏轼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 杭州三年,成为他一生最幸福、最适意的时期,他甚至情不自禁地唱道: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一)
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升起
◆ 这条美丽的长河,另有一个十分别致的俗名:罨(yǎn)画溪。罨画,即杂色之画,这个绚丽多彩的名词,正是两岸美景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
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
◆ 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
◆ 在他寂寞的眼中,那座繁华热闹、曾带给他无限欢愉的美丽城市,此时此刻,显得无比凄凉、无比冷落。生而为人,有谁能超越情感的支配和折磨?有谁能像临平山上亭亭兀立的古塔,迎来送往,淡然俯视人间的离合与悲欢?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
◆ 在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的序言中,五代词人欧阳炯曾描述了我国古代歌唱文学产生的具体情景:
绮筵公子,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绣幌佳人,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 江南特有的风情,为柔媚香艳的词作提供了天然的范本。苏轼来到杭州,就仿佛走进了烟水迷离、风情旖旎的绝美词境。
◆ 张先一人曾荣膺数顶桂冠:既因“沉思细恨,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的名句,被称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又因“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得名“张三中”;而他自己则表示更愿以“张三影”名世,因为他特别擅长在词中写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风絮无影”,这三个带“影”字的句子,是他平生最感得意的佳构。
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
◆ 人生到处萍飘泊。
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 熙宁七年(1074)四月,朝廷的人事安排发生了重大变动,迫于反变法派的巨大压力,神宗皇帝不得已罢去王安石来平息众议,但仍然坚持变法的大方向,任命韩绛为宰相,任命王安石最为倚重的变法派人士吕惠卿为参知政事。
◆ 他遇到的第一个医生认为是“蛊”(寄生虫病),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 苏轼的家乡四川素称“天府之国”,自古便是美食的天堂,当时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及各大都市都有专门的“川饭店”,经营四川风味的饭菜和小吃
◆ 绿蚁(新酿的酒,还未过滤时,酒面上有浮起的绿色杂质,古人称为绿蚁,遂以此为酒的代称)沾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
◆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重读《庄子》,苏轼豁然开朗,开始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
◆ 超然旷达是构成苏轼文化性格的重要方面,它植根于苏轼本身乐观的天性,逐渐形成于几次生活挫折之后的痛苦思索。
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 整首词感情奔放,昂扬奋发,从题材内容到意境风格,完全突破了传统词作的樊篱,从此,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一步,一种崭新的词风正式形成,一个革新的词派由此出现,唐宋词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此,传统与革新两大词派在词坛上并行不悖,前者在承袭传统词学观念的基础上发展,后者在革新传统词学观念的前提下演进,既分庭抗礼,又相融相摄,共同促进宋词百花园的繁荣与兴盛。
◆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即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用“以诗为词”的手段革新词风,创立革新词派,给词坛带来崭新的面貌,所谓“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所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宋·胡寅《题酒边词》)。
◆ 苏轼这首“自是一家”的豪放词,正是由于革新传统,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承续着传统,才使它的整个艺术水平超过了同题的诗。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
◆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 苏轼可以说是文人词中第一个真实地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人,他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农村的风光,着意表现农民丰富多彩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几乎涉及农村中的各色人物,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整组词节奏轻快,色泽明丽,格调清新,体现出苏轼在词作的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又一次崭新的开拓!
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
◆ 其中燕子楼最令多情的文人流连伤感。这座著名的小楼相传是唐时徐州节度使张建封之子张愔为他的爱妾关盼盼所建。盼盼才貌俱佳,风姿娴雅,深得张愔爱重。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为她题诗:“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张愔死后,盼盼眷恋旧情,誓不再嫁,独自隐居燕子楼十余年,最后不食而亡。
◆ “人生如梦”、“人生如寄”原是中国文人的常规慨叹,前者主要反映了人们在空间存在中对个体生命实在性的探寻,后者则反映了人们在时间流变中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沉思。
◆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
◆ 除了黄庭坚和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zhì)也先后求列于苏轼的门下,因被称为“苏门六君子”,前四人又称为“苏门四学士”,这些人日后都成为北宋文坛上的璀璨文星。
沧桑往事引发的情感洪流,使苏轼陷入关于人生终极性问题的哲理思考
◆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 而王珪则是著名的“三旨”相公:请圣旨,得圣旨,传圣旨,毫无政见可言。
◆ 熙宁六年,沈括就曾尝试过用这种办法扳倒苏轼,但未获成功
将近两个月的审讯中,苏轼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 御史们自有办法,立即向各州郡发出公文,收取散落在有关人士手中尚未刊印的苏轼诗文。在当时高压政策之下,谁敢隐讳,即使只字片纸,也都一一上缴,光是杭州境内就供出了数百首,时人称为“诗账”。于是又是一番别有用心的条分缕析,又是一番穷追不舍的疲劳战…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苏轼终于从幽暗的监牢里走了出来
◆ 十二月二十八日做出终审判决,从轻发落:苏轼贬官黄州
◆ 苏辙代兄受过,贬官筠州;王巩与苏轼交往密切,虽无具体罪状,也被远谪宾州,大概其中另有私怨,御史们乘机报复;其余收受有讥讽文字而不主动上缴的二十二人,张方平、李清臣各罚铜三十斤,司马光、范镇、陈襄、李常、孙觉、黄庭坚等各罚铜二十斤。
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
◆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虽然出狱已近半年,受创的心灵依然悸痛不已
◆ 苏轼对于海棠似乎是情有独钟,他的另一首《海棠》诗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在这黯淡的谪居岁月里,许多亲朋戚友都不敢和他联系,一方面他由此而深味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悲哀;而另一方面,又以他天性的善良与宽厚,毫无怨怼地理解这些亲友的选择,从而不由自主地产生出一种自惭形秽的愧疚心理。
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苏轼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 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苏轼身边又簇拥了一大群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的朋友
◆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
◆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
◆ 苏轼这块新垦的荒地恰在黄州东门之外,于是沿引白居易的故事,将其取名为“东坡”,他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在家修行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这个自号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苏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
◆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 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
深刻的乡土之恋是苏轼终身难解的情结
◆ 乡愁就是这样一些琐碎的日常经验,一种遥远的亲切温暖的感觉,它融化在思乡者的视觉、听觉乃至味觉之中,与故乡有关的任何的人和事都有可能成为怀乡的诱因。
苏轼对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达到了极至
◆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苏轼却以“内儒外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就像白居易晚年所倡导的那样: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
苏轼躲在书斋,著书立说,以期有补于世
◆ 一个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上没有人类所固有的弱点,而是因为他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弱点。
三月七日,苏轼在几位熟识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
◆ 他虽然不乏诗人的纯真任诞与隐士的出尘之想,但这一切不会引起对于现实的完全舍弃或背离。他始终执着于现实,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所肩负的责任
◆ 这是诗人坦荡旷达的人生态度的自我表白
◆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前赤壁赋》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坚持人生理想,超越苦难的心灵缩影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空灵奇幻的《后赤壁赋》是对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
◆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十二月十九日,朋友们在赤壁之下摆酒设宴,庆贺苏轼四十七岁生日
◆ 赤壁三咏,是苏轼人生思考步入新境界的艺术总结,是苦难之根上盛放的绚丽花朵,是他以超凡的理性、过人的坚忍从逆境中重新站起的崇高宣言,是他参禅学道、随遇而安从而心境平和、生活安宁的最佳发挥。
春夏之间,苏轼卧病不出,闭门谢客,于是谣言顿起
◆ 回首往事,无限感慨,灯下饮酒,恍如一梦。
苏轼善于从普通生活中发现美感,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不满有缺陷的现实,向往将来的美境,于是,无情的时光便在向往中悄然逝去,这似乎是常人难以避免的偏执,芸芸众生,不知有几人能真正拥有此时,把握现在?
第八章 投老江湖终不失
◆ 元丰七年(1084)三月中旬,苏轼循例上了《谢量移汝州表》,随后便忙着收拾行李,准备离黄。
苏轼即将离开黄州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前来话别的人络绎不绝
◆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初入庐山,苏轼心中蓄满了惊叹与喜悦
◆ 人们便将此山称为庐山,又名匡庐。宋初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又改称康山。
苏辙得知兄长正日夜兼程前来相会,心中充满了期盼
◆ 苏辙的几位女婿文逸民、王适、曹焕经常轮流到黄州探望苏轼。患难之中,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不容易。苏辙有三个儿子、七个女儿,经济负担一向很重,经过“乌台诗案”一番离乱播迁,更是“债负山积”(《与章子厚书》),随后又贬官筠州,薪水大减,生活更觉艰难。
◆ 风里杨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
在逗留金陵的一个月中,苏轼频繁地出入于半山园
◆ 王安石说:“我认为,裴松之对于三国史料的掌握非常详备、广博,实已出于陈寿之上,但他没有另写史书,只是注《三国志》,因此许多重要的史料都在注中。”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 有才有志的文人常常自比刘备,抒发慷慨豪壮的英武之气,鄙视那些只知置办家产、没有远大抱负的人
应老友滕元发之约,苏轼前往金山相聚
◆ 苏轼做《洗儿》诗一首: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收到朝廷准予常州居住的诏令,苏轼欣慨交加
◆ 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第九章 华灯飞盖寓京华
◆ 经历了近三十年的仕途风雨和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经历了黄州时期的参禅悟道与返璞归真,年少时争强好胜之心与功名利欲之念均已淡然无痕。
倏然而来,又倏然而去的海市,令苏轼想起了许多
◆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苏轼的声望与日俱增
◆ 伏其几而袭其裳,岂为孔子;学其书而戴其帽,未是苏公
◆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苏轼“为时”、“为天下”爱护和奖掖后进,赢得了弟子们衷心的敬仰
◆ 苏门的组合,不是以地位、官爵、利禄为基础,而是以共同的生活理想和文化志趣为前提,以苏轼强大的人格魅力为凝聚力,所以真诚而牢固,历久而弥坚。
苏轼抛弃过去的偏见,成为免役法的坚定维护者
◆ 朝中却不乏竭尽全力媚上邀宠之徒,开封府知府蔡京即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苏轼当众嘲笑程颐,遗下无穷后患
◆ 程颐,世称伊川先生,青少年时代与哥哥程颢一起师从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在杭州父老强烈要求下,苏轼克服一切困难,全面治理西湖
◆ 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年华老去的悲哀中,苏轼心中充满了对仕宦生涯的深深厌倦
◆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春
尽管年过半百,饱经风霜,苏轼对国家与民众的挚爱丝毫也没有变得淡漠
◆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自从来到颍州以后,苏轼生活恬适,心境平和
◆ 自从来到颍州以后,苏轼生活恬适,心境平和
苏轼抵达扬州,上疏朝廷请求宽免积欠,并毅然停办万花会
◆ “二年阅三州”(元祐六年、元祐七年,杭州、颍州、扬州),对于这种频繁的调动
苏轼在果断地整顿武备的同时,心情却是忐忑不安的
◆ 祐八年十月二十三日,苏轼抵达定州任上。定州地处与辽交界的边缘地区,
“悲欣交集”的心灵感受,使苏轼入世、出世兼而得之的初衷发生了改变
◆ 死生祸福,非人力所为,人若执着不舍,必将导致无穷的痛苦,几十年来,苏轼出入佛、老,修养心性,便是要努力破除这种人所难免的执着与迷悟。
◆ 打算“定居之后,杜门烧香,闭目清坐,深念五十九年之非”
苏轼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贬所
◆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绍圣四年又一个不祥的四月,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 并正式传达了朝廷的告命,责授琼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县)别驾(知州的佐官),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非凡的自信和本领,把“地狱”变成“天堂”
◆ “投梭”一句用晋朝名士谢鲲的典故,打趣符林年纪虽已老大,而多情风流的心性依旧。据《晋书·谢鲲传》记载:
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时人为之语曰:“任达不已,幼舆(谢鲲字幼舆)折齿。”鲲闻之傲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
诗中的“春梦婆”则是指一位七十多岁的当地老妇。有一次,她在田间劳作,对路过的苏轼开玩笑说:“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
苏轼喜好陶渊明的诗歌,更喜好陶渊明的为人
◆ 二子(指影与形)本无我,其初因物著。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
元符三年正月,朝廷政局又发生了大的变化
◆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 正月初九,哲宗崩逝,因为没有儿子,由弟弟赵佶继位,是为徽宗。
对于未来的出处进退,苏轼表现出一种随缘任运的心态
◆ “心似”一句,典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为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形容离形去智、身心俱遣而达物我两忘、妙悟“自然”、“天真”的人生境界。
四方震悼,山河同悲
◆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农历丙子年),至此时已在世二万三千四百六十日,这里说三万日,
◆ 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结束语 浩瀚渊深赞“苏海”,流风余韵遗人间
◆ 苏轼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虽然他曾痛苦地发现“平生文字为吾累”,但文学仍和他的生命相始终,或者说,文学才是他真正的生命。
◆ 李白的天马行空、脱略羁绊,固然使人倾倒,但不免太高太远,难以企及;杜甫忠悃诚笃,感时伤世,人们不能无动于衷,但学起来又太苦太累,而苏轼则是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一位智者
-- 来自微信读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