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外之物、镜、镜像、多重镜像
一时代文学中出现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时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塑造。把这说成是一种机械的平面的镜像当然是危险的,总是有所扭曲变形,有所放大缩小,有所隐藏装饰。这种种变形,又正是知识者身内身外的具体处境使之然。研究者探讨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便不单要窥见那镜像,更须同时考察那镜——凸透镜、凹透镜或哈哈镜,将那镜的折射率、焦距、制作时产生的气泡,以及映射时的角度、光线明暗等等,一一指给我们看。不单解释了镜像与镜外之物,也解释了那镜。 然而研究者自身也是知识分子,检视那镜者亦映入镜中,我们将看见双重的映象。以后倘有人来考察这一考察,多半亦会映入其中。于是我们获得一种叠印的丰富性。这是一代代知识者执着的自我反省积累起来的丰富性。…… 引自 我们就在题目当中
6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