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历史中的性
1919年之前,中国性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的三种意识形态。 第一种是儒家文化。儒家不但不禁止,反而大力提倡夫妻性生活。比如有“五日一御”(5天应必须性交一次,不能再少)的说法。因为儒家认为“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性是一种生物现象,不可否认,不可禁欲。 但是儒家也认为性是“为后也,非为色也”(《礼记·昏义疏》),也就是说性只是生殖中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能在一个固定的社会范围之内存在,而且是一个好人(君子)为了实现自已的社会使命所必须加以管理的对象(“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儒家从一开始就主张“性的唯生殖目的论”与“性的社会责任论”。 第二种是道家文化。道家认为,性有三大使命:作为阴阳结合的通道与手段(“合阴阳”);作为延长自己生命的手段(“延天命”);作为自己最终成为神仙的手段(“通神明”)。①也就是说,道家的房中术虽然写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性技巧,但是其实是把性彻底工具化了,它只是个人修炼与超越生命的一种手段。因此,房中术里的种种性技巧,没有一个是为了获得性快乐,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对于女人来说,都是如此。 第三种是佛教文化。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形成了自已的二套规则。中国佛教把“性的肉体禁欲”作为个人洗刷罪恶、追求最高道德境界(“灵魂超度”)的手段之一。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从来没有把性仅仅看做是一种生物本能,更没有把它仅仅看做是一种快乐的来源。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其实不存在单纯的性,只有经过社会建构与文化解释的性。 引自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中的性
30人阅读
mega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性社会学的发展史
自从20世纪初开始,以德国学者伊文·布洛赫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开始把性现象放到社会环境中来...
-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中的性
-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中的性
一、从先秦到宋代 在这个性文化史的第一阶段,儒家成功地建立了“性的唯生殖目的论”。 儒家...
-
第一节 现代之前的历史脉络
第一次性革命基本上冲垮了宋明理学千辛万苦筑起来的性道德大坝,使其无法再对人的性关系与性...
> 查看全部3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