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模仿的回归:根据表象推断
P102
联想也像不易觉察的幻想一样,承认内在的意象活动和涌动的外部环境之间有着根本的相似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脑能够自动筛选动态的环境,杰瑞•福多(Jerry Fodor)就是这么反驳联想主义的。无论主体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记忆都想把稍纵即逝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康德在描述先验的综合判断时就试图这么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根据经验进行概括的困难所在,即如何使早前对体验的表象特征和本体特征的定义和谐一致。
在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中,最关键的是“复制原则”,或者说是模仿。我们把相似性和因果律结合起来,才就自我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凭借记忆将过去的感知顺利转变成现在的感知。在人类迫切想要互相模仿的社会欲望中可以看到,人们“天生喜欢”寻找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史蒂文•平克在论及艺术的进化功能时发表过类似意见:艺术不但能让观众铭记人物的遗传特征,还能让观众铭记他的社会地位。
P104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认识到了模仿的危险,但他们也相信,模仿可以通过移情让人在内心重现他人的情况,从而塑造敏感的社会人。他们认为只是、艺术和文化可以引导纯粹的唤醒系统和奖励系统,两大系统会指引观者靠近喜爱的事物,抵制讨厌的事物。有人可能会说:启蒙运动的整个教育动力都建立在这样一个信念上,即人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抑制直接冲动反应的能力。将能指和所指分离在概念上类似于反指向(antipointing)或反扫视(antisaccades)。
润仁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对形式的理解:图像的认知史
P18 在吉布森(J.J.Gibson)之前 ,维科就已指出,我们对我们逐步形成的身体知识与不断变化的...
-
第二章 拼接组合:象征、符号、共生起源
P47 巴布亚新几内亚卡卢里(Kaluli)族的“天籁之音”(lift up over sounding,持续的鼓声、...
-
第三章 模仿的回归:根据表象推断
-
结论:回响
P217 我的主要论点是:复合图像是我们整合感官与思维的典范,视觉程式、符号、象征、从视频到...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