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3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投稿杂志WIFE做过一个性生活的调查,我看过之后非常震惊。四十岁至五十岁已婚女性的婚外性经验率是15%。而且,这个调查问得相当深入——当您除丈夫外还拥有另一位恋人时,请问您和您的丈夫还能够有性生活吗?其中三分之一的回答者回答“有”。 还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和丈夫已经处于无性婚姻的状态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了恋人,就很讨厌被丈夫碰了。虽然女人总说没有爱就无法做爱,说自己没办法同时去爱两个男人,但所谓性其实是一种身体化了的感觉,没想到就连这种感觉竟然也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而且这个性生活调查竟然能追问到这种地步,也是相当罕见了 说实话我还是比较赞同韩国的6b4t型女权。我觉得精神上天天骂男人觉得男人是祸害但实际上还是和各种男人交往enjoy和男人们的关系,我觉得还蛮分裂的。不会觉得“我有用不完的男人”有什么好厉害 是的!有时候和一位朋友聊这样的话题,她总是会发火。我以为我表达的都是正常的女性主义思想,而我自己甚至不敢自诩为女性主义者,但是朋友竟然对我的言论大发雷霆,让我回去内耗了好久思考是自己的思想真的有问题吗。后面发现因为她不是一位女性主义者,所以她不赞同我的女性主义思想,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只能闭口不谈。 上野:我这么说的根据之一——它也是我一直以来一个深深的疑惑,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日本女人有一大半甚至连异性恋都不算?我之所以说自己“从来没缺过男人”,是因为我总能“筹集”到男人,也是因为我知道男人之于自己的必要性。不努力的话自然是找不来的,不是吗? 随大流的年轻人真的很多,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随大流 为什么我认为在同性集团中形成性别同一化的女性们并非异性恋呢?这是因为性这个概念是要和性欲望相结合来看的。也就是说,因为她们对男性甚至没有性欲,所以她们就连异性恋都不算了。如果在此之前,她们从未成为过自己的性欲的主体,那么自然也就对自己的性欲没有任何自我觉醒的意识。我有某种直觉,或许她们并没有完整地接受过西方意义上的异性恋配偶文化洗礼。 最终不论男女,似乎都谈不了什么关于性爱和恋爱的梦想喽。因为那种浪漫爱意识形态或许只是转瞬即逝、并未定型下来的东西 最近我写的那本《一个人的老后》似乎被相当多“性少数”类型的人读过了。因为在不会生孩子、没有再生产、不会组建家庭这几点上,无论是“单身贵族”还是“性少数者”,他们老后的命运是相同的 福柯曾说,凡事都归结为同性恋人格,这种含有主体的存在令日本的“单身贵族”压倒性地增加,而高龄化日趋严重的现状,反而烟消云散。当谈到异性恋问题时,这听上去似乎是和性有关的问题,但其实是以异性恋为标准而采取的价值观问题,也就是说,是一个单纯的社会规范的问题。 这样一来,如果面对“大家都跑去结婚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回答:因为是异性恋啊。那就错了。其实原因单纯就是一种异性恋本位的社会规范的存在。而正是因为有“男人和女人互相没有对方就无法生活”的社会经济状况做基础才支撑起了这种异性恋本位的存在。所以,一旦这个“基础”崩塌了,那么维持异性恋本位的根基就消失了。也就是说,这种所谓的异性恋本位,其实出乎意料地脆弱,简简单单就能毁掉。这就是我的看法。 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国家,男性的改变总是落后于女性的。欧美是这样,日本是这样,我国也是这样。至少目前在我看来我的周围以及朋友的周围,都很显然的,男性在意识形态上远远落后于女性。包括网络上的巨大信息中,就更明显了,男性的意识形态差太多。我甚至会觉得只有靠女性的先行进步,才能倒逼男性的前进。我也是这样想的,男性作为家庭和社会的最大受益者,怎么会觉得自己需要做出改变呢 其实我觉得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要结婚生育那就做好准备承担生育成本、抚育成本,不想结婚就做好个人的养老成本、独身成本,就怕的是不想要承担养育子女的代价又想要享受独身带来的自由性,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才是最悲哀的,什么都想要可能结果就是什么都得不到。我觉得《结婚由我》初传递的是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只要想清楚承担自己该承担的,享受自己该享受的,而不是既要又要,也是作者说的强者有选择权,弱者也有选择权。 身边几乎没有一个婚姻幸福的范本,各有各的不幸,眼看着旁观着那些婚姻,没有了一丝步入婚姻的想法。人生多艰,就不必再给自己增加难度了。 属于母子家庭的那些人,有些可能是出于自愿,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大部分可能是趁势,或者说是错误地做了母亲吧。而那些不结婚的女性眼睁睁地看到这些结了婚、生了孩子的人的生活,肯定会想:这种赔本买卖我以后才不要做,对吧? 20世纪80年代,外国的离婚率上升时,日本的离婚率却是一条直线,并没有上升。当时日本的学者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本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具备稳定家庭制度的国家。可是在当时不婚率就已经在上升了。我称这种不婚是“婚前离婚”。 那些难以遵循旧有的、均质性的家庭规范的人,从一开始就不会选择走进这种规范。虽然不结婚就没法离婚,但是不婚是在结婚之前就“放弃”的行为。从人口学角度来说,日本不婚率的上升,在功能上就和其他国家离婚率上升的情况是等价的 如此说来,不婚率的增高,是不是出于信息化的影响,以及对废柴男的筛选技术提高了?不不。是因为结婚不再是一种保障生活财产的方式了。如果它还是保障生活财产的方式,那就由不得人去挑选对象是“废”还是“不废”。只要这个人有钱,他就算完成了丈夫的功能。而这样的一个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 我一直称主妇是“家庭和地域的时间财产”。因为她们要以将自己的自由时间,人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白天这段时间,几乎都投注到家庭和地域中为前提,才能成就她们全职主妇的身份。然而,如今再这样付出,支出得多,回报却越来越少,性价比也变得更低了。这可能也是因为能让女性做到那种地步的、有价值的结婚对象在减少吧。 道格拉斯法则(Douglas's Law)是家庭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揭示了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的变化和家庭成员角色转换的过程。道格拉斯法则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家庭内部的规模和财富的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职责和劳动分工将会发生变化。例如,一个小家庭可能由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而他们的角色和职责可能比较清晰,父母负责赚钱养家,孩子负责学业和家务。 有基础的女人,强大、温柔,且美丽”。其中的这个“基础”,就是丈夫的收入和资产喽。 然则,现在的文艺市场,打着“女性主义”“女性独立”“大女主”旗号,实则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极其糟糕,恋爱脑、工具人,底下本质辱女厌女的作品比比皆是。 因为女性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女性商品有了市场广泛被更多女性看到,更多女性学习女性精神不断扩大女性市场,此良性循环🔄好矣 又想起戴锦华说的,资本会利用一切可以消费的东西,包括女性主义。一面是需要宣扬女性主义,一方面女性主义会被资本和男权所消费,真是个两难的问题 换而言之,以前多子,但资源有限,嫁女(迫使女性早日离开家庭)可以换取外部资源,缓解内部资源分配的压力。而现在少子化加剧,即使资源有限,但孩子也有限,家庭分离不再迫切。从这个角度来说,独生女确实享受到了时代红利啊。 在此之前,如果兄弟姐妹结了婚,一家之中的女儿就失去了在家中的容身之处。所以父母会对女儿施加压力,逼她早日离开家。你要还在家待着,你哥哥、弟弟的媳妇就不来了。现在这种言行正在逐渐消失。而这一点,则是促成败犬出现的重要原因。 是因为少子化,以及结婚导致家庭分离的惯习化这两点。现在结婚导致的家庭分离是不分男女的,因为长子结了婚也会搬出去 也许是因为需要恋爱和婚姻才能满足的情绪价值,动漫和偶像可以提供,所以就不必谈恋爱了。因为当一些需求成为可售卖的商品时,有些东西存在的基础就被动摇了。 萌文化消费市场中,女性的占比更大。在comic market[插图]上出摊的,大概六成是女性。comic market初期在幕张会展中心办展的时候,貌似九成是女性。因为我没有统计当时的数据,所以是从制作同人网站者的视角推算的。参加的人大多是女性,就连御宅族也是女性更多。这个规模就和男性色情文艺市场的规模差不多大。 是的,可以这样说。比如一位铿锵有力的社会学/女性主义学者,有可能同时是沉迷于耽美的腐女。比如一位关心时政经济、批判社会时事、抨击男权的女性主义者,有可能同时沉迷于科幻、魔幻或虐恋作品中。等等吧,这样的例子应该很常见。我最开始发现这个现象的时候,会觉得这是否是一种割裂的形态?现在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是多元化的样态吧。 和虚拟对象谈恋爱的经验,也绝对是女性更多。不如说,甚至有人就是为了能将自己的同人活动推下去,所以才去结婚的。恋爱和结婚一码归一码。二次元和三次元分开看——这样的女性可不稀奇。 从旧有的色情文艺市场基础来看,以男性为对象的商品肯定是占绝对的大多数。可是,狂热粉丝的消费市场就是女性比较多了。比如,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宝冢歌剧团的“冢粉”们,还有喜爱杰尼斯偶像的“J家粉”,热追视觉系乐队的、热追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联赛)运动员的粉丝,也是女性居多。一些追求虚拟的恋爱对象,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生活的狂热型消费群体,也是女性更多。一些轻消费层,如流行的恋爱电视剧、肥皂剧等也是以女性作为消费对象的。所以说,虚拟恋爱这种形态原本就是面向女性市场的。意向调查也显示,和虚拟的角色有过恋爱经验的人数,女性要远超男性。最近男性中沉浸于虚拟恋爱的人数也在增加,但是男性的虚拟恋爱史为时尚浅。 我的理解是:腐女喜欢BL文化,喜欢嗑cp,其实就代表了她们有更丰富的感情,更强的共情能力,那么作为异性恋者的腐女,可能会拥有对爱情更多的向往和期待。 那么萌文化市场的女性较多,在我的理解范围内,是因为腐女是异性恋者,结婚愿望较高,而事实上的婚姻率似乎也很高。 这一点认知是必要的,经由虚拟世界的BL/GL衍生产品接触到的“同性恋”形象,并不一定能帮助人们建立对“LGBT+”现实人群的平等尊重与客观评价;反倒可能加深性别印记的固化与刻板。因为影像世界是可供虚构、模拟、伪装的,可以仅仅戴着“♀×♀”/“♂×♂”的组合面具继续上演异性恋正统的戏码,但对现实中“性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爱恋纠葛与心理挣扎却毫无涉足,甚至是缺乏辨觉。 她们其实是虚拟男同嗜好者。不过对LGBT[插图]的嗜好是否存在于本人性偏好中,就另当别论了。 明明是一对同性情侣但总要用偏女化/偏男化的词形容其中一方,总而言之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异性恋 主要原因是腐女喜欢的BL其实大多是女性作者描绘出来的,女作者会把属于女性的良好品质塑造到角色身上,所以腐女本质喜欢的是女性虚构出来的男男美好爱情,区别于现实中的LGBT. 因为本质上就是把美少年情侣当成身穿男装的异性恋者了。您想想,所谓“小受”“小攻”这样的区分,不就明显是这种思路吗?所以她们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异性恋身份伪装成了同性恋,进行了文化消费。消费的不是一对同性恋,而是一对异性恋。而且,在腐女对情侣的妄想中,还存在异常强烈的“对幻想[插图]”,没错吧 有的时候我们买的不是一个商品,而是一个故事 还真是…女性对于爱情和男人的最初感知源于电影电视剧小说……但是那不是真实的男人,那是女性笔者下的男人。 恍然大悟,所以为什么男女的恋爱观不同,女性更容易在恋爱中受伤,男女在恋爱中的认知就是不一样的,很多女生的恋爱观就是偶像剧、言情小说中学习到的 是先前习得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恋爱,接着我们通过与显示对比来判断自己是否陷入恋爱关系之中。那么,回想关于恋爱的故事,从家庭来的几乎没有,大部分来自如今看来完全没有道理的电视剧中和来自对身边人的观察,这将是非常可怕的,这代表着女性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甘于成为他人附庸,为他人牺牲,男性以为自己是关系中的主导,可以获取身边一切女性的青睐。我们都看着完全幻想的故事形象,女性幻想男性帅气多金,成为自己的供养者,男性以为女性是性载体,是弱势者。如果接受偏态的教育,听着偏位的故事,就会有这偏位的男女关系,以及婚姻关系。 什么是恋爱”。也就是说,之所以知道这种关系叫作“恋爱”,是因为我读了相关的故事,所以确信这就叫作恋爱,这是我内部的“解释装置”启动了的结果。这种东西在社会中的存在的是必然的,不可缺失。也就是说,这种文化消费是不可能骤增或者骤减的。 结婚相当于从此开始你只能和这一个人doi,那可想而知,性产业自然就诞生了。。做不到就别结婚,这么简单的道理有些人就是不懂 就是风俗店、游廓一类红灯区的所谓性产业,是会产生“性消费”的,对吧?历史上,这种东西和婚姻行为可从来不是呈逆相关的。男人这边结婚,那边就会去风俗店。也就是说,性消费根本不能作为解释结婚率下降的理由。 这让我想起互联网上一个说法,网上的单身女性想找男朋友,单身男性想找女朋友,但是这两波人各找各的,互不相干。其实那时候就有想过,其实这两类群体,会不会都是比较丧的,没有人气的存在,或者是比较宅的。 刚才我们谈到了“被排挤的人们”,他们彼此都是被“有人气的群体”排除在外的,无论是宅男还是宅女。他们都自认为自己有“没人气”的属性,但两个“没人气”的人能够达成对话吗?还是说,他们会很“不匹配”呢 可见偶像消费其实是能够和恋爱、结婚关联的行动,或者说是与家庭关联行动并存的行为,再进一步讲,就是说它根本就不是导致不恋爱、不结婚、少子化的理由。 什么样的人有较高风险成为雄性败犬呢?上野:如果用数据说话,那非常明显——低学历、低经济阶层、非正规雇用者。还有种说法是人口过疏地区、长男、家业继承者。 同理,也没人提独立男性。即使他们拿着家里给的钱买房,啃老,吃饭让女性AA,或者找富婆包养,也没有人说他们不独立哦~ 男性的问题要么被回避,要么被美化,双标玩的溜溜的 男性单身感觉会联想到他专一啊,洁身自好啊,而女性单身就会联想到她没有吸引力,剩女。真是双标啊 正因为男性结婚的选择多,因此大龄未婚男性其实才应该比女性遭到更多“歧视”才对。因为很多女性是自己选择的不婚,而男性不婚的原因其实才是被剩下。 结婚的可选性越高,就越容易和业绩主义相关联。从业绩主义角度来说,结婚能成为男人的一份十分直观的等级评价单。所以,在没人气这件事上,男人要比女人有更强的挫败感 因为在他的老套思想里,支撑“男性气质”的是来自女性的认可吧?只要有女性认可自己,哪怕一手烂牌也能打赢比赛。他认为自己身上被社会疏远的一切,都能靠女性的认可得到逆转。那既然这么想,就去为赢得女性的认可努力加油好了。可他却丝毫没付出任何努力。他坚信,光凭自己是个男人,就理应拥有赢得女性认可的资格 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自我认为,男性不是觉得因为自己是男性就应该收到女性(或社会)的认可。相反,男性会认为成功的男性才会被认可,因此不被认可的男性就会被视为是不成功的男性。在父权社会中,男性取得成功的几率是大于女性的,所以大家都会预期男性“理应”成功。因此无论是男性自己还是社会,对于不成功的男性的包容度是很低的。所以男性会非常担心自己不被认可(不成功),这就造成不被认同的男性可能会因为极度自卑而做出危险的事。总之,父权社会对男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只有利于成功的男性 确实,甚至很多情况下,不成功的男人在男人群里中,甚至会得到比普通女性更低的对待。一个是因为女性从来不被参与在世俗能力评价体系内。第二是因为不成功的男性,很容易被开除“男籍”被认为是没有男子气概的表现,这在《厌女》这本书中倒是讲的很好。 那种万事都想要顺自己心意的想法,也是男人的通病之一: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去妄想。就算没有付出丝毫努力,但就凭自己是男人,也应该获得认可。他们不是喜欢女人,而是喜欢认可自己的女人。为了做男人,就必然需要女人。 男性气质”的核心就在于他们不是女人。因为不是女人,所以可以将女人据为己有。而可以将女人据为己有,就意味着女人已经认可了自己 我觉得是女性内化了维护男人尊严这件事。 比方说中国说,女人在外要给男人面子。我最近也发现,自己在面对男生和女生时,说话的方式会有点不同。对待男生会有一种,即使这个人很讨厌,我依然会小心翼翼顾及到他的情绪,尽量不让对方难堪。现在想想,他说自己丑,我干嘛要违心安慰他,然后恶心到我自己,自己不努力改变自己外貌,我没嘲讽他已经是很有教养了。🤢 现在生活中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对普信男同情心泛滥,他们只会更加自信满满。 男女之间,别什么感情都上升到爱情,你对对方有没有爱你心里没数?什么是爱,怎么表达爱,清楚吗?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有给你提供过正向感情滋养吗?社会很宽容,没爱情俩人也能结合,既然如此,得了便宜就别一开口标榜自己感情是爱情了,挺好笑的。 所以这也就能印证一些相亲男的普信行为:一上来就开始没情商地热情追求,但一旦女方完全对其不感冒,普信男就和破大防似的诋毁女方“你以为你了不起?”“难怪你到现在都单身。”…诸如此类的言论 男性的评价标准是一元的,即社会地位。但是长久以来,社会地位这个金字塔的底层都是女性,所以地位再低下的男性,都有女性垫底。那么底层男性只要能得到任意一个女性的认可,那心理上仍能保优越感,最平庸的男性面对女人也自以为是半神。因此在自我认可度较高但社会地位低下的男性群体中,很容易诞生一群迷之自信的普信男。 女性之于底层男性,这个逻辑是不是类似于,想要证明自己脑子聪明就必须依靠高学历,但是自己拿不到高学历时,会嫉妒那些高学历的人,所以就产生了精英厌恶。若努力半生都拿不到高学历,对好学生的厌恶会更为深重,以至于学历变成一个一提就炸的话题。类似于,想要证明自己独特性,就需要勇敢追求自己热爱的,比如乐队、唱歌。但是追求乐队,会让他们的行为和世俗冲突,会被全世界指责认为是无不正业,所以不敢去追求。但是这种梦想被压抑后产生的怨恨,没办法指向虚无缥缈的世俗苛责,只好转向自身。多年后看见和年轻时相似的自己,在追求同样的热爱,就会将这股怨气指向这个多年后的自己。 因为依靠女性而获得的自我认可,本来就是虚幻的,他们内心深知这一点,同时自己又没有其他的能耐自我证明,由此而产生的憎恶,事实上是在憎恨自己的无能吧。这也是为什么越无能的男性就越愤怒,就越会攻击家暴女性。 想要证明自己的“男性气质”就必须依靠女性,这就是男性的软肋。而依靠女性又会令他们心存怨恨,所以就产生了“女性嫌恶”。倘若女性没有让他们“依靠”到,那么他们的“女性嫌恶”就会变得更为深重。 我愿称之为男人的迷之自信,“只要有钱有权,女人们就会贴上来。”男人的又一通病。 女性谈成就,谈梦想,谈自我和解。社会说可是你没人要诶 而同时,一旦取得了比男性还要高的社会地位以及年收入,那么这样的女性在婚恋市场上反倒成了弱者,私下里甚至时常不被当成女性 因为女性的衡量尺度是二元的,男性的尺度则是一元的。也就是说,在男性集团中,权势等级决定了一切。 因为有钱有权了,他们本身就认为女性对他们的认可是附加属性,而钱权只不过是加重这个属性的砝码 “有钱有权的女人不需要为了证明自己的“女性气质”而去依赖男性,所以也就能把“结不了婚”解释成“不结婚”。就算这个女人是同性恋也无所谓。” 是的,一无所有的底层男性会把女朋友看的更重,这里说的看重不是他对女朋友多好,或者他有多爱对方,而是把这件事对自己而言更为看重。比如说,他可能就是个家暴分子,但绝难以忍受妻子的出走和背叛。他们会觉得自己生活中没有女人是莫大的失败和愤怒,他们将自己人生中所有的失败,全部寄希望于拥有一个女人,而事实上并不在乎这个女人是谁,或他们是否真的有什么爱情。其实等级的高低很容易理解,处于高阶层的人,他们拥有的可能性更多,不会将所有的东西押在一点上。 我认为只有位于等级底端的人才会说这种话。位列顶端的人是不会这么说的。所以其实男人的世界反而更好懂些。可也正是因为好懂,所以更加无可救药。 女子世界里的双重看标准:社会认可与异性认可。 从父母的观念来看 嫁出去=异性认可仍然是占最重要的比重吧 至于社会认可差不多就是有份工作就可以 而且在上层社会的男性看来,有一定赚钱能力的女性反倒会成为同类婚姻的对象。上野:即便如此,在精英同业者伴侣的婚姻中,明显是妻子在对丈夫做出让步。无论是夫妻同为律师,还是同为医生,都是如此 现代美术:个人主义,崇拜进步。 当男性表达出“女性婚恋要求很苛刻/女的很挑”时,一般这人条件都有硬伤,女性可以直接筛掉,这算相亲市场常见的杀价操作。这种思维下投射出他软件估计也不行且家庭有雷,这种公式导出的例子是女性陪男性长大,男性有成后换她人。 无法在雄性市场抢占优势,一些只能向比自己弱势的女性群体和个人撒气,去怪女性拜金势力。没有好好反思自己,责骂别人总是比改变自身更容易的... 本身已经在一元评价体系,更容易得到普适意义上的“优质男性”。这种评价体系下,没人气的男性还要将自己的失败,还要归结于女性更物质等原因… 是因为所有的男性都平等地站在恋爱市场中,而在这个市场里,恋爱是一种追逐金钱和权力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业绩主义,所以男性的没人气,不是输给了女性,而是在输给女性之前,在男性群体中就已经输了。而这种失败产生的愤怒明明应该冲着那些强大的男性而去,可他们却冲着更弱的一方去了 单身男性是不稳定的社会因素,所以之前还有人推出“暖农村大龄男被窝工程”。但是单身男性不稳定说到底是父权制文化的产物,凭什么让女性买单。 以前的婚姻更多是家庭和家庭之间的兼并收购。责任并不在自己身上。在当时,倘若婚姻双方出现“残次品”的情况,还可以投诉媒人,要求“退货”。而现在是做不到这些的,基本上也不会有人给“退货”了。 看到这里我的理解是:男性最重要的认可来自于男性群体本身,而女性则是得不到男性认可的男人最后的救命稻草,他们认为凭借自己的男性身份“最起码”该得到女性的认可。 明明是多方面的失败,却要把罪责迁怒于女性和儿童,因为他们至少在体力上是弱者。这就是拥有暴力者的卑劣,只不过恐怕这类人还以此为豪呢。 男性一旦没人气,就会很在意自己被女性疏远这一点。可是,这一点同时又暗喻其受到了男性社会的疏远,可以说,没人气的男性是被双重疏远折磨着的吧。 男性对金钱和权力着迷,女性对有钱有权的男性着迷。那么首先就去获得金钱和权力吧,加油努力!这就是男性活下去的正道 相比于男性不愿丢掉男性气质,女性更容易丢掉女性气质。 关于这点,只要看看如此之多的现实成功女性,会非常有意识地与女性气质保持距离,试图成为一个父权社会之中的“先生”,我们就能明白了。社会只好通过各种外部的途径施加压力,从催婚催育的亲朋戚友,到性别不友好的职业发展环境,都在试图迫使女人不要偏离女性身份的轨道太远;然而,再丰富的外力,那也是不可能与从内而发的自觉等量齐观的。 相比之下,对男人来说,但凡是顺性别者、甚至不太关乎性取向,只要是个男的,能有多少是可以对自己的男性身份弃如敝屣的?这是他们生下来就自动获得的一种荣耀特权,它的有效性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它是这颗星球上最通用的一种优越身份。 那些没人气的女性该怎么做呢?她们是生活在双重标准中的,要是想两样都占,就只能劈叉了对吧?那么要想让双重标准变为一重标准的话,二者舍其一就好了嘛。舍掉会更轻松。女人可是会采用“我没人气,又如何”战略的哟。比如说过去的“大妈化”就是这个思路。 是哦,因为一丁点小事不如他意,就会觉得下了他的面子,那个变脸才是真的精彩,最主要的是,其实就是就事论事,压根儿不涉及伤他尊严一说,这种自动脑补代入面子问题之争真的常见又无可救药。 对男人们来说,那些不会顾忌男人脸色的女性就是怪物嘛。我的女性主义其实就是采取了“大妈化战略”的。您觉得如何呢?做“大妈”很开心的哟 这如前面提到的方法一是去获得权力与金钱,这很难。方法二是去节制欲望,男的摆烂“男子气概”,女的“成为大妈”哈哈哈 能改变“慕强”的思路,爱上无论如何的自己,多好啊!而且“不能”这个部分太好了!很有原则哈哈! 可是废柴男怎么都不会觉得自己是废柴的,比如前头那个需要女性肯定自己的无人气废柴。而女性不论再怎么拥有世俗意义的成功还是会被指责不够 即便作为废柴,也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但是我们这个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是不允许男性变废柴的。在如此陈规普及的社会中,坦然说出“又如何”的那样一种生存下去的勇气,该从何处找呢? 是真的 现在一提女权 男的咬牙切齿 仿佛自己家里不和谐是女权闹得 要我说 还不是你自己没本事 穷就算了还娶老婆生孩子害一群人跟你受罪 戳穿谎言的人反而遭到批判,这种短路的逻辑经常发生。指出家庭中的危机,就会被骂是家庭的破坏者。其实那个家庭早就已经坍塌了。面对这种情况,讲出“不合时宜的真相”的人,就会被误认为家庭的破坏者。 不婚成为一种耻辱是因为不遵循社会规律和大众所为,但我觉得人的生活不应当被拘束,人的性向也是,谁也别管我的人生,管好你自己。所有的歧视,都要给歧视的人写东西,少给被歧视的人写东西,鼓励被歧视的人摆脱这种客体的位置,按照自己的心意,按照自己的主体性去生活。 历史总归会螺旋上升的 在个体身上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会发现自己十几岁到二十岁这个阶段对于婚姻的态度是不期盼,不想进入的状态,到了二十岁到三十岁这个走向社会的阶段,观念从非常抗拒婚姻的一端滑向如果一定要结婚那就好好找一个的另一端。发生变化的原因,个人认为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作为个体很难做到抵抗亲戚朋友的言语压力,尤其是一个社会人与学生不一样,会害怕成为“异类”,所以省力的方法便是结婚吧。 是的,无论是女性的衣着,还是文化氛围都趋向一个中性的世界 人们向往的是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但可能婚姻里更多的是利益和算计吧 是后者,还是想结婚的,向往和爱的伴侣步入婚姻,向往两个人一起生活,一个人总觉得会有些孤单。当然这样也并非一定要结婚,同居也可以,只是内心还是追求稳定,需要婚姻的承诺,没有能力应对变化 我认为,在“无论如何都想结婚”和“如果可以就想结婚”这两种想法中,持后一种想法的人变多了。虽然愿望变得没有以前那么坚定,但是愿望本身却没有改变,只是横向波动而已。可即便如此,结婚率本身却降低了 父权社会固执己见不做调整,只妄想女性继续当维稳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结婚率会提高就见鬼了。很可怕,直到现在女性还是要承担主内的角色,这就意味着她要牺牲掉自己成全一段极度没有保障的婚姻 可能还是女性受制于未婚羞耻吧,怕爽快承认自己是不婚主义后受到更多的社会的指责,担心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不像男性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爽快承认。承认自己是不婚主义的男性相比于女性更容易被社会接受,因为身处的社会就是男权社会,一切借口理由都可以完美的推给女性。但从我个人的感觉上,虽然很多女性没有承认自己的不婚主义,但实际上数量要比男性多得多,而且对于不婚的态度会更坚决。至于男性,总是嘴上说说的人大有人在,也有觉得说出不婚主义觉得很酷,而短暂的选择了不婚主义。在这里不搞性别对立不搞性别歧视,纯纯个人看法,只是觉得女性不婚主义的数量不应该这么少。 虽然但是,结了婚的女性压力更大。当女性开始不愿意被过度压榨,男性就觉得“压力大”,这说明如果社会保障不到位,婚姻本身的压力就是巨大的,只是过去大部分被女性辛苦承担而已,男性也可以选择不结婚的,而不是既要又要(既要结婚的好处,又不想和女性一起分担压力的算计) 一生都不打算结婚”的积极不婚派男性,在过去二十八年中增加了近五倍。 感觉我们也差不多😂😂 就是不直接、简单、完整的表达,就要隐晦、含糊,让人猜 琢磨 不过日本人的国民性就是比较喜欢含糊其词,所以倘若要日本人在“是”“不是”“两者皆否”之中做选择,一般人都会选“两者皆否”。 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者经济不景气等因素,男性收入减少,独自养家能力下降;同时社会对男性作为丈夫、父亲的期待仍保持传统水平,让男性倍感压力。从而选择放弃结婚。 女性主动单身是获得自由,快乐,美妙。而男性,哦我想不到父权制度下既得利益者的男性会主动选择单身哦。我感觉上野对这部分人的预判是,学历低,年收入也低,结不起婚的那种。简单来说不是不想结婚,是没有物质条件。不过没有数据,所以也只能是猜测。 其实好像绝大部分都是后者,真正发自内心觉得我不需要婚姻的人凤毛麟角,这类人通常需要自身足够强大且不需要而不是无法找到一个以结婚为手段和自己相依相伴的人。 选择“一生都不准备结婚”的女性人数在二十八年前是4%,现在则是8%。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