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为什么社会对狗屁工作的激增无动于衷
神学以及道德传统认为努力工作是可贵的,偷懒是可鄙的。
“商品的真正价值在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是一种古老的观念,狗屁工作的存在驳倒了这一观念/*投入了劳动,啥都不是*/;同时市场并不能很好地给劳动定价/*公司掏了钱,员工啥的没干*/
Q:当代社会大部分人为何脱离经济价值来理解社会价值?
A:当前资本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都会通过经济关系来评判劳动的价值/*好消息,起码是同一套话语环境*/,资本主义的观点是,随着时间推移,商品价格将接近真实的市场价值(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客观的市场价值);共产主义的观点是,觉得自己在从事狗屁工作的人,其实不知道自己以某种方式创造了价值;进阶的共产主义的观点是,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后者包括“再生产劳动”等次阶劳动,觉得自己在从事狗屁工作的人,都是在从事“非生产性劳动”
value是价值,经济价值,可以用金钱粗浅地衡量
values是价值观,社会价值,无法衡量
大部分的好人从事一项工作时,会同时用value和values衡量自己的工作;
现在的情况是:value(工作带来的金钱)和values(工作给世界带来的积极贡献)两者成反比。作者认为原因在于“阶级力量”和“阶级忠诚”
本杰明·B·洛克伍德、查尔斯·G·内桑森、E·格伦·韦尔在2017年的一篇论文中,进行了文献综述,梳理了高薪职业的“外部效应”(社会成本)和“溢出效应”(社会收益),结果是医疗研究员最有用,每拿1美元薪水,带来9美元的总价值;金融领域从业者最没用,每拿1美元薪水,带来1.5美元的总损失。
作者批评“光戴高帽子不提高工资”(例如对教师和护士)的行为是斯多葛学派主张“做好事的回报就是做好事本身”。
舒伦伯格谈到了“志愿者阶级”的兴起。有一些人(特别是互联网居民)因为兴趣而免费工作,而他们创造的价值被资本企业收割。例如:①翻译商业合同时,资本家首先想到找翻译爱好者免费做,②知乎拿走用户的免费回答作为自己的内容吸引流量,③互联网公司高度依赖开源的核心技术,自己的工作就是把开源内容拼拼改改;
有一段扯淡的推理,关于天赋/自利的胡说八道,总之就是不该给工作更努力、效率更高的人更多钱/*我完全反对这种离谱的伦理学,应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此外,以阶级斗争史观来看,这就是不创造价值的剥削阶层的诡辩*/
从神学角度来看,《圣经》中上帝把人类始祖逐出伊甸园时的诅咒,已经说明了劳动是痛苦的,劳动的目的是获取生存资料。西方自古以来就把“劳动”和“娱乐”对立起来,认为劳动的目的是行动带来的利益,娱乐的目的是行动本身带来的快乐。最典型的男性生产是种地,最典型的女性生产是生育,二者类似,都是从“无”中创造“有”(同时女性创造人类,更接近于上帝创造世界)/*女性更崇高更神圣*/
现代经济学的大部分核心假设都可以追溯到神学观点,如圣奥古斯丁认为,人深受无穷欲望之苦,奈何身处的世界有限,因此必然无法摆脱彼此竞争的局面。17世纪后,托马斯·霍布斯改良了这一观点,为理性人假说打下基础。
中世纪欧洲“仆人工作/领薪工作”传统,孩子长到8-9岁就被送到同阶层更高的人家去当仆人,攒钱,学规矩,干的正是毫无技术含量的琐碎工作,然后成长为自律体面的成年人。与之前的古典时代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工作不会让人变好反而变糟,因为工作占用了时间,剥夺了人们履行社会职责和政治职责的机会,工作是一种惩罚,男性贵族不干活。中世纪之后,“新教工作伦理”从“仆人工作/领薪工作”传统中萌芽。
资本主义使短期的主仆关系变成长期雇佣关系。没有资本的年轻人当雇员,从新手变成熟手,但是再也不可能从熟手变成独立经营者,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年轻人陷入社会意义上的永久青春期出不来。根据传统社会观念,他们不具备谈婚论嫁、组建家庭的资格,一辈子都是是不完整的人。其结果是,年轻人干脆早早结婚,搭个小破屋就开始家庭生活——无产阶级诞生了(但是他们其实内心充满了道德恐慌)(“无产阶级”一次来自拉丁语“生产后代的人”,说明无产阶级对政府的唯一作用就是生孩子,为军队提供兵源)
加尔文派/清教徒试图改良社会风气(包括糜烂的上层阶级风气和放荡的底层风气),创造出了济贫院、工作福利制和类似的政府项目;从心理上讲,他们其实是把穷人和底层当成了之前需要管教的青少年,但是他们已经无法向底层/青少年许诺自给自足的“成年人”身份,于是通过慈善和戒律,更新了神学理念之后,教导穷人工作既是惩罚也是救赎:工作本身就有价值,是上帝的恩惠,不是拿来享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卡莱尔:工作使人内心平静,接近神,当然也要给穷人合理报酬使他们能活下去。→卢德主义、宪章运动、李嘉图派社会主义及其他早期激进主义认为,工作的重要性在于能带来财富,有钱有势的人之所以有钱有势,正是因为穷人努力工作。此即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社会党人和劳工组织吸收了这一理论之后用于攻击实业家,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来源,所有财产都该属于工人阶级,除了工人阶级,任何人获取的财富都是对工人阶级的掠夺和欺诈。→经济学家开始寻找别的替代理论
*南北战争前,美国上流社会的想法是劳动者先给人打工赚钱,攒钱后购买属于自己的工具和土地(当然是从印第安土著那里抢来的),成为独立经营者,最后成为雇主,形成闭环;但是后来工人们发现自己根本混不到独立经营者了,于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在美国大流行。所有政治家包括林肯都要在演说中承认“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当时投资人不可以成立有限责任公司,除非能证明此举能带来社会公共利益(挖运河或者修铁路)
南北战争后,官僚资本主义和公司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被称为“强盗资本家”,宣扬“财富福音”:即创造财富和繁荣的并非劳动而是资本。卡内基是代表人物,说资本集中后,在正确领导者的管理下,提高生产率,大大降低商品的价格,以至于未来每个工人的生活质量能堪比以前的国王。(这老六则对精英阶层说,不能给穷人高薪,否则会把穷人宠坏/*其实就是人有钱到一定程度就不愿意干脏活累活了*/,对“民族”有害)
消费主义和管理革命相辅相成,工人一方面异化为机器的延申,一方面被消费主义强迫着购买本不需要的“符号”;生产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被踢出大众视野
*生产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本身存在着缺陷:忽视了照料性工作。照料性工作是面向他人的,总包含着解释、移情和理解。(出身工人阶级的人比出身中产阶级和富人阶级的更会察言观色)/*总感觉作者没有说清楚,为何忽视照料性工作会是生产主义的缺陷*/
财富福音全面铺开后,为了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清教主义复兴:工作不是为了创造财富,也并非为了照料他人,而是为了实践自我克制,让我们成为(能购买消费主义提供的各色商品的)成年人。形成了诡异的矛盾/现代工作悖论:1、大部分人的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与工作息息相关(谋生,以及更多层次上的自我定义);2、大部分人憎恨自己的工作。→忙碌的、痛苦的工作本身就是目的。正是因为憎恨自己的工作,工作者才获得了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
两种思潮: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认为人类的快乐可以被精确量化,因此所有的伦理道德议题可被简化为如何使最多的人获得最大的快乐的计算;卡莱尔认为幸福是可耻的概念,勇敢伟大的人唯一关心的幸福问题是自己的快乐程度能否支撑自己完成本职工作,人的唯一不幸是无法完成工作,无法使自己生而为人的命运得到圆满。/*Today's Epicureanism & Stoicism*/
Felicia2J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四章 论精神暴力(下)——身处狗屁岗位有何感受
没有意义的工作会加剧劳动者的紧张、焦虑;且办公环境会更恶劣(勾心斗角更多);但有时恶劣...
-
第五章 狗屁工作为什么会激增
资本主义世界对于狗屁工作现象一种主流解释是“服务经济”的兴起。原本是“农业、工业、服务...
-
第六章 为什么社会对狗屁工作的激增无动于衷
-
第七章 狗屁工作的应对
经济越是沦为单纯的钱财分配问题,效率的低下和管理的臃肿就越能说得通,因为正是这样的组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