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心灵的后裔
1.台中一中
1953年初,重逢南开同班同学沈增文,她考上了福尔布莱特交换计划,需赴美半年,介绍齐代她台中一中高中英文老师的课。
几乎所有教员都由大陆而来。
能从菜场、煤炉、奶瓶、尿布中“偷”得这几小时,重谈自己真珍爱的知识,用好的文字抒情、写景、论述都是知识。我自己感到幸福。一班40多个仰头听我讲课的脸上,似乎有一些感应,令我有一种知音之感。 引自 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暑假之后代课结束,金树荣校长续聘挽留,随后在台中一中执教5年。
终身好友徐惠芳,同为一中英语老师,雍容、智慧、宽宏。
台中一中学生日后在理工界和医界都有杰出的表现,大约是传统的主流力量。那时成绩最好的都以医科为第一志愿…… 引自 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方东美先生曾说,“学生是心灵的后裔”,对我而言,教书从来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传达,我将所读、所思、所想,与听我说话的人分享,教室聚散之外,另有深意,他们,都是我心灵的后裔。 引自 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2.文化交流之始
1956年初夏,在台中一中教书三年后,考取美国国务院交换教员计划(傅尔布莱特文化交流)。同届交换教员(大中学都有)30多人,来自20多个国家。在密歇根大学接受英语教学训练,被安排住在黑人化学教授家中。
1957年春,结束课程返台。邻座是华盛顿美国大学校长,一路谈论台湾教育情况。教育部长张其韵希望调齐国际文教处,齐言志趣在教书和读书,婉拒。
3.我有一个梦
1958年秋,转台中立农学院(1961年改名为中兴大学),教大一英语。
1965年,海耶克博士(1974年诺贝尔奖得主)到台中各校演讲,担任现场翻译,后为很多重要人士去台中时担任翻译。
4.北沟的故宫博物院
可称奇缘。在中兴大学任教期间,因被在故宫供职的学长选中,曾在当时位于台中县雾峰乡北沟的故宫博物院兼职6年(1965年迁台北),文书翻译为主,现场口译为辅。接待过伊朗国王巴勒维。
曾与父亲一起同陪胡适吃饭,胡借姜贵作品谈文学的格局和气魄。
5.教学领域的拓展
1961年某日,静宜女子文理学院负责人登门,请齐去教授美国文学。
生性胆小又很紧张,通过教学,教学相长,授课受到学生欢迎,猜想吸引力在于对文学的态度。
接到素不相识的杜衡之教授邀请,到当时颇受瞩目的东海大学外文系任教,成为外文系唯一的中国老师,自编教材。
1967年收到“美国学人基金会”人文进修邀请,经过初审和复审(复审老师包括夏至清),与中兴大学鉴留职留薪进修一年,暑假升正教授,距离来台整整20年。7月搬至台北,放弃了所有的猫,只带走了一只小狗。
6.树林中的圣玛丽
1967年8月到纽约,与美国学人基金会面会,其后被通知去印第安纳大学读比较文学学位不被支持,受静宜同事Sister Mary Gregory (后知她是该校校长)邀请,到特霍霍特市的“树林中的圣玛丽”教半年中国文学。该校是创办静宜的母校,是天主教在美国的一个休会,拥有3000亩树林,1840年创办。
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部分,有鲁迅矛盾巴金老舍,但没有台湾的,齐萌生英译台湾文学之意。
7.开花的城
1968年1月辞职,去印第安纳大学注册,专心读书,是今生最劳累、也最充实的一年。一学期和一个暑期班,修了六门主课。
我自己最清楚地知道,每一日都是从妻职、母职中偷身得来的! 引自 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1968年寒假,再回森林中的圣玛丽学院教书,同时在特雷赫特州立大学辅修,且回印大通过了硕士学位的考试。只需再修6个法文课学分就可获得硕士学位,但今生未竟。因为所申傅尔布莱特资助进修的条件是必须教书,而且期限只有一年,已申请延长半年。
《圣经,创世纪》里,雅各梦见天梯,我在印第安纳大学那开花城的春花冬雪中也是梦见了我的学术天梯,在梯子顶端上上下下的,似乎都是天使。而在我初登阶段,天梯就撤掉了。它带给我好多年的惆怅,必须经过好多的醒悟和智慧才认命,这世间并无学术的天梯,也无天使。我虽被现实召回,却并未从梯上跌落。我终于明白,我的一生,自病弱的童年起,一直在一本一本的书叠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从未停步。 引自 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8.筑梦成真
1969年春季班开学前回到中心大学任教,履行回校服务三年之约,成为已成立一学期的外文系系主任,任上三年半,学生水准高。
我的办公室门永远开着,老师、学生出出进进神情愉快。 引自 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师资聘任,与学生直接谈话,“最大的道德责任是建立它的学术水准”。1973年夏,中兴大学外文系的第1班学生毕业,已服满约定的教职三年,辞职。
告别中兴大学也是告别我的前半生。 引自 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教务长王天明到台北出任国立编译馆馆长,邀齐担任人文社会组主任。
石头摇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五章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1.战后新局——失落的开始 父亲忧心忡忡,东北局势及国共。父母决定留在四川,明年暑假回北平...
-
第六章 风雨台湾
1.台北印象 1947年10月抵达台湾。 马廷英,东北人。留学日本,地质系,德国柏林大学、日本帝...
-
第七章,心灵的后裔
-
第八章 开拓与改革的70年代
1.进军世界文坛——英译《中国现代文学选集》 5人编译小组,有余光中。从1973年2月开始,将近...
-
第十一章,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1.母亲的安息 1983年,84岁的母亲离世。主啊,你叫我去,我就去了。 仓促之间,我妹妹宁媛随...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