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羿:射日英雄的形象演绎
清代吕抚《廿一史通俗衍义》中第四回《尧让舜,舜让禹,总为斯民》中,鲧故事的情节来源主要是《山海经》《国语》《左传》《史 记》等。其故事情节如下,鲧为四岳所荐治理洪水之人而九年无功, 为祝融所诛,死后化为黄能(即黄熊),寻化为黄龙,入于羽渊,后 窃去息壤,因被杀而心怀怨恨,伙同巫支祁、天吴、相柳氏等鼓水作 乱,最后在禹祭祷后才归还息壤。 从小说中有关鲧的故事来看,吕抚的笔墨多花在息壤的神异以及鲧死后窃息壤为害上。息壤“乃是一块大石,径六尺八寸。上有城池山川人物,甚是生得奇巧可观”,又是众水之母,因此使鲧产生误解一“只道掘出水之根源,则水患自可息灭”,结果水势更大,鲧治水劳而无功。后鲧被舜所命祝融殛于羽山,窃去息壤,助水为害。大禹治水时经过淮安府赣榆县羽渊,见到鲧死后所化的黄龙,禹祭祷后黄龙归还息壤。 上述两部小说中鲧的形象不再是《山海经》所记载的窃息壤造福百姓的形象,而是窃息壤危害百姓的形象。鲧形象转变的原因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巅峰,更加强调对君主的绝对忠诚,鲧这样的一个“不待帝命”的形象,当然要被极力丑化、恶化了。 然而在这种高强度的专制氛围中,依然有文人为鲧鸣不平。如清代徐述夔《八洞天》有一段为鲧平反的文字,认为鲧是“勤劳王事的良臣”,而且从鲧被祭祀上可以看出鲧的功劳不小,故鲧不应列于四凶之中: 又如伯鲧也是勤劳王事的良臣。从来治水最是难事,况尧时洪水,尤不易治,非有凿山开道、驱神役鬼的神通,怎生治得?所以大禹号为神禹。然伯鲧治了九年,神禹也治了八年。伯鲧只以京师为重,故从太原、岳阳治起,神禹却以河源为先,故从积石、龙门治起。 引自 第二章 羿:射日英雄的形象演绎
78人阅读
麒麟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羿:射日英雄的形象演绎
其实,对羿与后羿的分辨工作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了,汉儒们的 基本主张是二者为不同的人物。比...
-
第二章 羿:射日英雄的形象演绎
传世文献中最早保存羿射日神话的当推《天问》,但问句的叙述形式过于简略,难以窥见全貌。而...
-
第二章 羿:射日英雄的形象演绎
-
第二章 羿:射日英雄的形象演绎
2。大禹娶涂山氏 大禹因为忙于治水,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娶妻。有一天,大禹治水来到涂山这个...
> 查看全部1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