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宪与国情
孙科的民主思想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由于较多地从形式层面理解民主的意义,导致歪曲民主政治的全面含义,从而形成了与国民党主流思想的沟通之处。 孙科在理念上一向欣赏英美民主制度,但他又不认为中国一定要以西方政治体制的形式为样板。孙科多次宣称,民主主要是法律制度与选举程序的完善,他尤为强调民主之所具有的手段功用。30年代中期,孙科在主持起草《五五宪草》时,反复强调,一部宪法对于现代国家政治稳定的作用。从理论上讲这并不错,然而宪法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其具备完善的法律条文,宪法应以维护人权为前提,即在法律之后还应有一个更高的原则,正如海耶克所说,应具有“超于法律的信条”,表现为一种尊重人权的政治理想,所以宪法的价值并不仅仅在条文完备的形式方面。但是在孙科那儿,这一切均在考虑“中国国情”的托词下,遭到严重的扭曲。孙科声称,中国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自出心裁”制定宪法。那么什么是中国“国情”呢?孙科说,国民党的“政治背景和革命历史”就是中国“国情”,结果根据这种中国“国情”制定的宪草,虽具法律形式,却无民主内容,只是给党治披上了法治的外衣,致使《五五宪草》“其极权趋势实超过现代任何总统制之民主国家”。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郭廷以指出的,中国现代化所以不够彻底,乃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内容了解不多,认识不足,结果“西方文化的内容也就所剩无几了”。值得注意的是,孙科并非不了解西方文化,只是他一意为维护国民党利益而强调中国“国情”,恰在这点上,孙科与基于同样目的也强调中国“国情”的蒋介石达成了共识。 从现代化的要求看,对意识形态的频频强调,往往会扼杀民主之需要的思想多元化的发展。在诉诸意识形态的问题上,与蒋介石等相比,孙科确实较为灵活,但最终还是难以摆脱国民党意识形态的桎梏。孙科相信唯有三民主义可作为社会的统宰思想,这种唯我独尊的立场自然排斥其他思想,极易演变为政治上排斥异己的行动。 引自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10
40人阅读
熊猫の大叔🌈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一切从国情出发
孙科制宪思想具有维护国民党利益的浓厚色彩,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宪法必须从“中...
-
“权能分开”,分权还是集权?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中的消极因素对孙科有严重影响。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提出“直接民权...
-
制宪与国情
-
孙科的困境:民族主义
30年代初,孙科开始进行积极的民主宪政的宣传,然而此时民族矛盾日益加剧,国民党内随之兴起...
-
“大跃进”与国家权力
今天人们忆及当年的“大跃进”,马上会联想到“高产卫星”、“全民炼钢”、“公社食堂”等带...
> 查看全部2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