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毕生变化
一、童年期
友谊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儿童认知的发展;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认知复杂度增加,儿童对人际需要的变化也愈加显著。根据比尔迈斯特和费曼(Buhrmester&Furman,1986)的观点,这些关键的需要表现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接纳需要,青春期前期(9~12岁或小学高年级)的亲密需要,青春期(13~19岁)的性需要。在每一阶段新的需要都凌驾于旧的需要之上,所以年龄大的儿童比年幼的儿童要满足更多的需要。每一阶段需要的顺利解决都要求发展出新的特殊能力,这种能力会影响到儿童在后面阶段的应对方式;如果儿童没有获得这些技能,就会发生问题。 引自 第7 章 友 谊 ........... 217 二、青少年期
依恋学者确认了青少年时期的四种依恋方式:(1)寻求亲近,指对依恋对象的趋近、保持临近和发生接触;(2)抗议隔离,青少年抵制把自己与伙伴分开,并因这种隔离而苦恼;(3)避风港湾,在危急困难时刻求助于依恋对象以获得安慰和支持;(4)安全基地,依托伙伴来探索新环境和进行其他大胆的尝试。所有这些依恋成分在年幼儿童和父母的关系中亦有所表现,只不过随着他们长大,青少年逐渐地把主要的依恋对象按成分逐个从父母转移到同伴身上。 引自 第7 章 友 谊 ........... 217 三、成年早期
在少年晚期和20多岁的时候,人们就进入了成年早期阶段,根据著名的人格理论家艾里克森的观点,此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艾里克森认为正是在这个年龄段,我们学会了怎样建立持久、忠诚的亲密关系。 引自 第7 章 友 谊 ........... 217 大学毕业之后,人们往往只与少数几个朋友交往,但与朋友之间的人际交往层次更深、相互依赖程度更强。 引自 第7 章 友 谊 ........... 217 四、中年期
当人们和爱侣安居后友谊又会怎样变化?友谊和爱情之间的关联非常清晰:当人们有了恋人时,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会减少。这时会发生二元退缩现象:人们与爱人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而探望朋友的次数越来越少。 引自 第7 章 友 谊 ........... 217 人们友谊的消退在结婚之后仍不会停止。与异性朋友的友谊尤其会受到影响;异性朋友可能会被配偶另一方认为是潜在的情敌,所以已婚人士一般很少探望异性朋友。尽管如此,即使夫妻们很少探望他们的朋友,他们仍比单身的时候有着更大的社交网络,因为他们会更多地看望他们的姻亲。 引自 第7 章 友 谊 ........... 217 因而,当人们投身于配偶和孩子时,他们的社会生活并不会完全萎缩破灭,但他们社交活动的重心的确从私人朋友转移到家庭和夫妻共同的朋友上。事实上,如果夫妻双方没有共同的朋友,这样的婚姻通常很艰难。已婚人士有自己的私人朋友没什么坏处,但如果只有独享式的友谊似乎就有风险。 引自 第7 章 友 谊 ........... 217 五、老年期
最终,老年人较之年轻人社交圈子更小,朋友也更少。老年人并非不会交际,他们只是更加挑剔;他们的亲密好友数量和年轻时一样多,但他们和一般的朋友以及不太重要的社交伙伴相处的时间更少。 引自 第7 章 友 谊 ........... 217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友谊随年龄的这种变化是因为老年人有着与年轻人不同的人际目标。年轻人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所以该理论假定他们会追求旨在获取信息、指向未来的目标,这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这大概正是当代大学生们的社交活动的特征。)心中带着这样的社交目的,年轻人会追求各种类型的社交伙伴和相对更大的社交网络。然而,当人们变老,未来显得越来越有限,他们的社交目标大概更多地指向现在而不是未来,也更注重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引自 第7 章 友 谊 ........... 217 任何人,只要认为自己的未来不长久,就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少数几个亲密好友相处,而不是把时间用来和各种各样的普通朋友交往。 引自 第7 章 友 谊 ........... 217
80人阅读
Nowher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友谊的特征
1.尊重 值得尊重的特质看来包括令人赞扬的道德品质、对他人的体贴入微、接纳他人、诚实、倾听...
-
友谊的毕生变化
-
友谊的个体差异
我的理解是,从一到三是渐进的发展 一、自我监控水平 自我监控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建立较宽泛...
-
一种你不想经历的爱——单恋
你是否曾经爱过并不爱你的人?或许爱过。根据不同的样本,有80%到90%的年轻人报告他们曾经经...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