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马特遗书
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 引自 见证 第一书
◆ 我羡慕你,羡慕你能得到一颗美丽心灵全部的爱,且这爱是还会成长,还会自我调整,历经劫难还会自己再回来,还是活生生,还会再孕育生产新东西的爱。
第二书
◆ 想到我终于体会到“亲手埋葬”四个字,想到村上春树说六年埋葬了两只猫的事,而我要在巴黎这美丽又孤寂的城市里独自埋葬多少只兔兔、多少秘密的爱呢?
第三书
◆ 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跟你讲更多有关他的哲学艺术,也不知道你是否能够欣喜感动……或许我不能代替诠释你的人生,不能代替你发言、做选择,但是,从我给你的第一封信起,我就在提供你一份清晰的内在蓝图,我就在照亮你的内在坐标,不是吗?你的内在生命是与我所共生出来的,除非你要完全封闭它,完全阉割它,否则那部分除了我之外,没有人能再满足它,它会一直在那儿渴望与我沟通,只要我的生命还存在,它都会渴望听到我的声音,渴望听到我的精神生命所流出的音乐。
◆ 的灵和我的灵是完全均质、和谐的,以后你将会慢慢发现,你的那一部分是我们一点点给予、灌溉、呵护而形成的,最后也是因为我们狂暴而阻塞、搁浅、关闭起来的。
第六书
◆ “为什么还要给一个不值得你爱的人写信?”
“或许跟这个人无关,是为了我自己的爱,轻津,你懂得‘结婚’不是一纸证书、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对自己的许诺吗?”
第七书
◆ 我所要做的就是去体验生命的深度,了解人及生活,并且在我艺术的学习与创作里表达出这些。我一生中所完成的其他成就都不重要,如果我能有一件创作成品达到我在艺术之路上始终向内注视的那个目标,我才是真正不虚此生。
第九书
◆ 我的爱欲,之于一个具体对象的要求,似乎是不曾被满足的。我突然这样明白,且非常伤心,非常非常伤心……我正是因为这样的“不被满足”而一度地使水遥选择不要我,而跟另外一个人走;二度地又使立誓要全心全身地满足我的絮,后来也顾不了我会面临什么样恐怖的灾难,而以最悲惨的方式硬生生地背弃我,将性欲及爱欲双重背叛的命运强塞给我。且这一次更是荒唐可笑啊,我的命运之神不是因为我不要去爱这两个人,也不是我因这种“不满足”而要背弃我所爱的这两个人,而是因为我的“不被满足”如此明白清楚地呈现在她们眼前……哈,我竟是因为我的“不被满足”而被抛弃的。我并没有错。
第五书
◆ 虽然有时我确实是感叹老天派给我一个速度差异颇大的人去“属于”,有时我也确实深恨着你在现实中对我的种种作为与态度;这段时间内,我感觉到不被爱与不幸,几度你待我如仇敌,几度我觉得你无情无义,这些全是其来有自的故事,全是真正的情绪。
◆ 生命的忧伤怎么说也说不尽,唯有在艺术创作里才能表达得比较好……
第十一书
◆ 我常在想自己还有勇气叫“悲剧性”再发生吗?轻津说人生充满rupture(断裂),就是如此,然而一定得如此吗?我生命中所爱过的人都曾经很粗鲁、很愚蠢地对待过我,年少时代我也曾经很粗鲁、很愚蠢地对待过他人,然而,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一定要对自己所爱的人如此粗鲁,如此愚蠢?人难道不能透过更多的内省,更充分地了解自己及生命,而能不再如此伤害自己所爱的人吗?我相信是可以的。就是因为彼此间有粗鲁,有愚蠢,人生的“悲剧性”才会不断地再发生,人生才会充满rupture。
第十二书
◆ “命运”这件事是个庞大的主题,“命运”主要是由“奥秘”及“生命的材质形式”所决定。人只能“迎接”奥秘并“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材质形式才能超越命运,并且活在真实里。我是个强者,我只能比我的命运、我的人生情境,比其他所有人,比人类的灾难,比我生命的病痛,比我的生死,比我的天赋更强,活着代表真善美,死了成为“绝对者”“永恒者”。人唯有在最深的内在贯通、一致起来,爱欲和意志才能真正融合得完美。而这个“在最深的内在贯通、一致起来”不是在“心理治疗”层面可以达到的,它主要是哲学和宗教性的。“爱欲与意志的融合”正是我论文的主题。
◆ 世俗性,功利性,占有性,自私性,侵略性,破坏性,支配性……这些都是他人身上令我厌恶的性质,我也是因为社会里无所不在的这些性质而生病、受伤、逃开,简单地说,因为这种“他人性”而使我的生命被迫在他人面前不能“真实存在”,受到扭曲与伤害,由于这些“他人性”,人类不能接受一个人真实的样子,甚至由于他人的不接受,自己也没有能力活在自己的真实生命里。
◆ 人与人的不能互相忍受,实在是罪恶。人自身生命没有内容,不能独立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实在是悲哀。这两件事使我创痛。
◆ 而人生在世,真正重要的是领悟到有一件什么事是自己真正要去做的,有一个人是自己真正要去爱的
◆ 唯有痛苦与死亡能使一个人深刻,能叫一个人明了什么是“真实”。
◆ Tarkovski说得很对,艺术家的责任是唤醒人类爱人的能力,在这个爱人的能力里再发现内在的光,内在关于人性的真善美。宗教往往不知如何去与人类交谈具体命运的内容与主题,然而,“每一个人类”都是需要被理解的,理解属于他们个人具体命运的内容与主题,透过他们的“旅途”而使他们明白生命的道理。我不能只是个治疗师,不只是个哲学家、宗教家,更须是个艺术家,且我主要是个艺术家。
第十三书
◆ 我必须说唯有艺术家深深地被人类的悲剧性及死亡所浸渍时,他才能真正感动我,他才能真正伟大,或与伟大之存在相遭逢。
◆ 每个艺术家的心灵质地与所经受着的命运,都可以在他年轻时候就感觉得出来
第十七书
◆ 两个远离家园故土、远离亲旧所爱,又各自去了不同的陌生国度的人,重逢在一条陌生又陌生的公路上,共踩着疲惫的脚踏车,而其中一人正濒临着死亡的命运,我们是在做着一种什么样的放逐、流浪与回归呢?
◆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吗?或者说,天涯海角存在着一个人和我有必然的关联性而要我去寻找?
第二十书
◆ 唯有最真诚的艺术精神才能安慰人类的灵魂。
◆ 就是这样。我渴望躺在蓝色的湖畔旁静静地死去……死后将身体捐给鸟兽分食,唯独取下我的眉轮骨献给絮……像亚历山大一样忠于一桩永恒之爱。
附录
◆ 北京火红的绘画市场能了解席勒吗?
上海光鲜亮丽的艺术家们对席勒会屑于一顾吗?
或许,还是把席勒留给上一个世纪初维也纳的孤独与颓废吧。
◆ 你可以死亡,却永远不要衰老。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